【行業】后摩爾時代下EDA需關注的五大趨勢(20頁)

隨著晶圓制造工藝接近物理極限,摩爾定律正逐漸放緩。在過去,主流芯片集成度與成本變化曲線基本遵循了摩爾定律的指引,即每兩年集成度提高一倍,同樣集成度產品價格下降一半。但隨著晶圓制造工藝接近物理極限,單靠微縮晶體管工藝尺寸,已經難以滿足芯片集成度和系統規模兩年翻一倍的目標,同時由于先進工藝芯片產線投資及開發成本上升劇烈,晶體管工藝尺寸微縮帶來的電子產品成本下降的紅利也開始削弱。在如今 5G、云計算、智能汽車、物聯網等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芯片算力、效率的要求快速提升,而摩爾定律放緩無疑將影響到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速度。

在摩爾定律的基礎上,SysMoore 注重從更多維度提升電子系統性能和功能復雜度。在 ICCAD2021 上,Synopsys 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Sassine Ghazi 介紹了公司對 SysMoore 概念的理解。過去為了延續摩爾定律,產業界提出了諸如超越摩爾定律(More than Moore)或芯粒(Chiplet)等概念和方法,這些方法和概念是不夠的。盡管單靠工藝和架構等少數幾個維度去滿足電子產品升級換代對 PPA 的要求是困難的,SysMoore 更多地關注系統層面的各個環節,雖然硅晶圓、晶體管、芯片、系統硬件和軟件每一個環節本身在限定開發時間內的 PPA 提升幅度有限,但不同環節銜接處的 PPA 提升空間巨大,將不同環節的技術紅利與環節銜接處的技術紅利組合起來,可以打破當前摩爾定律遇到的瓶頸,使電子系統性能和功能復雜度增長曲線重回指數型增長軌跡。

SysMoore 不是對傳統摩爾定律的顛覆,而是在其基礎上引入更多方法使其持續演進。基于集成度去考核晶體管規模體量的摩爾定律是 SysMoore 的基礎,仍是電子系統開發工作的重點和起點。但在 SysMoore 時代,系統能耗指標變得更重要,開發者需要在系統層面關注更多環節,以利用傳統的方法之外的更多方式來提高能效比,其中包括芯粒、2.5D/3D 及異構封裝、DTCO、AI、云計算等多項技術和方法的運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