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長期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推進節能減排工作。1998 年,我國簽署《京都議定書》,該議定書為第一個以法規形式限制碳排放的議定書。2009 年我國在哥本哈根大會承諾,到 2020 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到 45%,并提前三年實現該承諾。2020 年 9 月,中國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將于2030 年達到峰值,努力在 2060 年實現碳中和。隨后各省已經相繼啟動編制對應的“碳達峰”和“碳中和”計劃。
建筑全周期的碳排放占比超過 40%,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是重要的改進空間。根據《工業化預制裝配式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住宅的碳排放是歐洲四大碳排放來源之一,占社會總碳排放的 10%;在中國,住宅帶來的能源消耗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國總排放量的 34.34%,與建筑相關的熱電聯產的碳排放比例高達 42%。目前國內普遍認為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或者能耗指標占比超過 40%。碳排放貫穿于建筑行業的各個環節,其中建筑使用占建筑生命周期總碳排放的 58%,而建材準備占碳排放的 36%,在建材和建造階段存在大量可以降低碳排放的空間。
裝配式建筑目前可以降低碳排放 20%左右,考慮全生命周期,測算碳排放下降超過40%。由于裝配式建筑有多種技術路線且不同的裝配率將影響物料和能源的消耗,參考《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綜合效益實證分析研究》(王廣明等著)等文章,我們認為各類 PC 裝配式建筑的碳減排能力在 20%左右,受裝配率和裝配工廠距離項目遠近等因素略有波動。在全生命周期下,建筑運營也是重要碳排放來源。而裝配式建筑配套采用的新材料保溫防腐性能更強,降低了用電和維護損耗,進而帶來全生命周期成本有更大幅度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