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數字科技-工業互聯網數字文明近望(39頁)

信息化時代下的工業革命迭代步入漸進模式,突破點在于“深水區”中復雜生產關系的全天候互聯與共享。自工業革命爆發以來,技術進步推動了工業生產力的大幅提升。十九世紀由蒸汽機驅動的工廠,電氣化導致了二十世紀早期的大規模生產,并且工業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變成了自動化;但隨后的工業技術進步趨于漸進式,尤其是跟同時期的 IT、移動通信和電子商務轉型的突破相比。

工業互聯網的雛形為設備物聯網,正從簡單的工業信息化邁向復雜的智能制造。全球工業互聯網發可分為 4 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 20 世紀 60-80 年代,實現了網絡的發明以及機器和機器之間的互聯;第二階段是在 20 世紀 90 年代,實現了工業網絡協議以及操作系統的發布,以及物聯網的提出并且工業設備逐漸聯網;第三階段是在 2000 年初,云計算以及通信獨立架構協議的形成,并且工業互聯網支撐體系逐步形成;第四階段是 2010年至今,工業互聯網雛形的形成和發展。

亞太地區工業互聯網發展迅速,逼近北美、歐洲傳統主力市場。隨著工業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各國都開始部署戰略規劃;其中美國集團優勢顯著,GE、微軟、羅克韋爾、亞馬遜等巨頭積極布局,加之各類初創企業著力前沿創新,有望助力美國保持行業主導地位。而歐洲工業巨頭如西門子、博世、ABB、SAP 等憑借自身在制造業的基礎優勢亦進展迅速。整體來看,歐美市場在規模上占據主要份額,但增速在各地區儼然分化。得益于中國市場和印度、東南亞等新興經濟體的基礎設施和工業發展的刺激,2019 年亞太地區整體市場規模占比達到28.5%,接近歐洲的30.8%和北美的35.4%,已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