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對 5G 投資結構的發展升級認識不足。我們一直強調 5G 的投資節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牌照發放之前,尋找 5G 的建設節奏和邊際變化(周期與創新);第二階段—牌照發放之后,尋找業績兌現的確定性(周期上行反映到 EPS);第三階段—規模建網之后,尋找 5G 落地帶來的流量增長和應用落地的投資機會。今年以來,我國 5G 建設全面提速,5G 網絡覆蓋面持續提升,疊加 5G 技術版本演進,產業內對 5G 應用探索如火如荼,工業互聯網作為 5G 最重要的應用場景,從政策到技術再到需求均趨于成熟,正處于產業爆發前夜。從投資結構上看,投資邏輯從最早的 5G 建設邏輯,發展到流量邏輯,目前正向著 5G 應用邏輯快速發展升級,工業互聯網是下階段最重要的投資主線。
我國已是全球第一大工業國,但離工業強國仍有差距。我國以美元計價的工業增加值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且至今一直穩居首位。我國擁有世界上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系,包含了 41 個工業大類,207 個中類和 666 個小類。在高速發展中,不少產業在經歷幾輪快速發展出現了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不少產業仍為勞動密集型,數字化程度低,技術壁壘低,產業附加值低,整體離工業強國仍有一定差距。
人口紅利削弱,降本增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必然趨勢。當前,我國勞動力年齡人口比重持續下滑,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2018 年制造業城鎮單位人均年工資為 7.2 萬,2013-2018 年年復合增長率約 9.2%,人口紅利正逐漸消失。根據億歐估算,目前具有市場代表性的 20kg 級六關節工業機器人單位成本為 18.14 元,而公開招聘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一線制造業工人的時薪為 16 元至 20 元,可見在制造業發達地區,上漲的人力成本已與工業機器人成本相當。合理可控的成本是制造業持續經營的關鍵,面對價格持續上漲的人力和性價比優越的工業機器人,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是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