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標促進新能源行業發展,預計 2050 年從業人數過千萬。2060 年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后,居民將會擁有更良好的生活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植被覆蓋率提高),出行方式將會由乘坐傳統的由化石能源提供動力的交通工具為主轉變為乘坐由新能源提供動力的交通工具為主。同時,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大量的落后碳密集型產業將被淘汰,重污染企業面臨更高的合規成本,從事相關行業的個人會面臨失業的風險,但是新能源行業的蓬勃發展也會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根據能源轉型委員會和落基山研究所預測,截至 2050 年,中國從事可再生能源行業的人數將會超過 1000 萬人。
碳中和將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減輕進口化石能源依賴。從國家角度出發,中國是《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的積極踐行者。碳中和承諾體現出中國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國際事務中以身作則,積極承擔責任的大國風范,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實現碳中和目標后,中國的能源結構將得到優化,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大幅提高,同時隨著這一優化,中國對進口化石能源的依賴會減弱,能源安全增強,進而會增強國家安全。
碳達峰是實現碳中和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截至 2020 年,全球共有 54 個國家實現了碳達峰。其中有一些國家是因為經濟衰退實現碳達峰,這部分國家主要集中在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和東歐計劃經濟國家。也有一些是因為嚴格的氣候、環境政策和經濟發展實現了碳達峰。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德國和俄羅斯于 1990 年實現碳達峰,英國于 1991 年實現碳達峰,美國和加拿大于 2007 年實現碳達峰,東亞的日本和韓國分別于 2013 年和2015 年實現碳達峰。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時,美國的總排放量為 66.5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位居第一,俄羅斯和巴西分別以 39.3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和 34.5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分列二三位。盡管英法德均為發達國家,但因國家體量因素,總排放量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