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對產業經濟形成價值閉環。企業和政府對人工智能的應用逐漸升溫。在決定企業產生經濟效益的各個環節,都已能夠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AI 核身幫助人們安全生活、遠程交易、便捷通行;深度學習和知識圖譜幫助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分析預測、科學決策;人機對話提升了拜訪登記、服務響應中的用戶體驗。人工智能將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升,推動社會進入智能經濟時代。我們估算,目前中國大型企業基本都已在持續規劃投入實施人工智能項目,而全部規模以上企業中約有超過10%的企業已將人工智能與其主營業務結合,實現產業地位提高或經營效益優化。
人工智能產業時間軸。人工智能產業作為“新基建”領域之一,與電子信息產業(國民經濟最重要的產業部門之一)、互聯網產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盡管在發力領域有所差異,但存在交叉關系,也有較多共通之處:1、是國際競爭的焦點;2、能夠承擔發展引擎功能,具有普適性,能為絕大多數企業孵化出新業務;3、為創造美好生活提供抓手。通常產業進行到成熟期后,市場格局、區域格局均進入穩定狀態,而從時間軸來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從60年代萌芽到起步用時30年,從起步到成熟則合計用時11年;互聯網產業從94年萌芽到起步用時14年,從起步到成熟合計用時8年;人工智能產業從15年萌芽到起步用時4年,2019年進入起步期,預計到格局成熟階段也需10年時間,從2019-2029年將是人工智能產業競爭的重要窗口期。
人工智能產業與城市發展。從1990年到2020年,中國城市格局幾經變化,其中上海市、北京市、杭州市等表現穩定,深圳市、成都市、武漢市、長沙市則在城市發展排名中取得了亮眼進步。這些城市都將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在互聯網業發展中也排名靠前。基于前文論述,人工智能產業將打開新一輪城市與區域競爭變局,在此背景下,強化科研與人才優勢、加速補充完善人工智能自身及面向行業落地的產業鏈、建設示范性智能應用場景、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相關標準體系、推動公共資源共享、提升城市環境與宜居性、支持系統性超前研發布局等措施將成為城市把握人工智能發展重大歷史機遇的謀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