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的概念最早于2011年由美國學者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提出“以新能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深入結合為特征, 一種新的能源利用體系即將出現”,它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開放共享的網絡,即能源互聯網”。
旨在以ICT(信息與通訊)技術為基礎,搭建信息網絡,實現能源數據的實時交互和反饋,電力生產者和消費者(個人用戶和工業用戶)根據信息進行決策和交易,從而形成廣泛參與的電力交易市場。經過競標申報選取了6個示范項目,結合地域特點,從市場、技術、服務、系統等多層面探索能源轉型的道路,六個項目總投資1.4億歐元。
“E-Energy”計劃結束后,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于2016年開啟了能源轉型的第二階段探索——為期4年的“能源轉型數字化”智慧能源展示計劃(SINTEG),在五個大型示范區域開啟試點項目研究,共有超300家企業參與,投入資金預計為5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