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人口紅利在互聯網領域尚未完全消化。近十年中國互聯網網民數量快速增長,網民數量十年復合增長率達到8.9%,超過這段時間中國的GDP平均增速;相較之下,美國網民數量緩慢增長,網民數量十年復合增長率為2.6%,甚至在某些年份網民數量出現負增長。 2018上半年中國互聯網網民數量增加2968萬,其中手機網民數量增長3509萬,可見現階段中國網民數量增長主要來自于人口紅利以及智能手機的大范圍普及。一旦人口紅利枯竭,網民數量將主要由經濟形勢決定。隨著網民數量的增長,中國互聯網網民滲透率也在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28.9%提升至2018年的58.5%,若參考美國76.8%的滲透率,中國互聯網滲透率尚有18.3%可以提升。可以預見,未來中國網民增長主要來自與三部分群體:新增人口、偏遠地區人群以及老年群體。因此緊緊抓住這部分群體需求的公司,業務規模將會持續增長。中國網民滲透率接近天花板,這也是眾多互聯網巨頭2018年在To B領域重點布局的原因之一。
本地化處理將成為網絡發達地區諸多公司探索的重點。從2009年至今,美國互聯網網民在全世界網民中的占比持續下降;相較之下,中國互聯網網民在全世界網民中的占比雖然略有起伏,但總體上開啟了下降的階段。可見未來全球互聯網網民的增長來源主要是非洲以及南美地區的第三世界國家。在這一大背景下,作為世界經濟體量最大的美國以及擁有全球最多互聯網網民的中國未來(或現在)必然會把自己的互聯網技術、產品以及商業模式向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輸出。因此產品和商業模式的本地化處理將成為中美諸多公司探索的重點。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用戶教育的模式、挖掘用戶潛力和價值的手段以及面對如此多用戶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為全球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
個人科技產品的普及在產業改造之后。至今為止,隨著互聯網產業2C的流量市場與商業機會接近天花板,同時伴隨著AI、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5G等技術的發展與突破,技術之間的相互取長補短實現了大數據作為生產資料、算力作為生產力、區塊鏈作為生產關系的科技矩陣。多元科技融合將優先服務于G端與B端產業,一方面原因是G端與B端的產業矛盾存在多年,技術改造需求強烈;另一方面,C端的服務所需要的高并發性能、低價硬件成本等條件目前技術無法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