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正日益成為世界的中心。2000-2017年間,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占全球實際GDP的比重從32%上升至42%,亞洲占全球消費的比重從23%上升至28%,亞洲占全球中產階級人數的比重從23%上升至40%。到2040年,上述比重預計將分別增至52%、39%和54%。盡管亞洲面臨著日益增加的金融系統風險、不平等以及環境壓力等挑戰,但亞洲的中長期增長前景看起來仍然很強勁。
在所有八種類型(貿易、資本、人員、知識、交通、文化、資源和環境)的全球跨境流動中,亞洲在七種流動中的占比有所上升。唯一例外的是廢物流(環境)。2007-2017年間,亞洲占全球貨物貿易的比重從27%上升至33%,亞洲占全球資本流動的比重從13%上升至23%,亞洲占全球專利總數的比重從52%上升至65%(亞洲占專利費的比重始終維持在25%左右),亞洲占全球集裝箱運輸量的比重從59%上升至62%。
亞洲是多樣的,但也是互補的。根據規模、經濟發展、與其他亞洲經濟體的互動以及與世界的聯系,我們定義了四個不同的“亞洲”:(1)“發達亞洲”為鄰國提供大量的資本和技術;(2)中國的規模與獨特性足以使其單獨成為一個地區,中國是亞洲的區域性支柱,也是連接和創新平臺;(3)“新興亞洲”提供了勞動力與長期市場增長的潛力,并且擁有多元的文化;(4)“邊疆亞洲”與印度地區擁有廣泛的貿易伙伴與投資者基礎,具備增長機遇。這四個“亞洲”形成互補,將使得亞洲更加繁榮,更具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