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科幻電影專題-沉舟側畔,千帆啟航(29頁)

科幻電影的屬性:立于科學,思于哲學,融于藝術。科幻電影(英文為 Science Fiction Film 或簡稱 sci-fi film)是目前電影市場上最重要的商業類型片之一。科幻電影基于真實的科學理論,結合電影敘事藝術,最終表現出對于政治或社會議題的關注,或是對人類處境的探討。科幻片常與其他元素結合,如以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為代表的科幻+動作結合,《星際穿越》、《機械公敵》等科幻與冒險元素結合。目前對科幻片主要分類為軟科幻與硬科幻。硬科幻以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追求科學的邏輯嚴謹和準確,反思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代表作品有《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國》等;軟科幻則更注重對于哲學、心理學或政治學等探討,科幻屬性較弱,僅作為輔助劇情發展的背景出現,著名電影有《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彗星來的那一夜》以及超級英雄系列電影等。

經歷百年發展,從亞文化走向票房王者。20 世紀左右科幻電影幾乎與電影同時誕生,此后 100 年間其發展與社會環境、科學發展關聯緊密,主要可分為 4 個歷史階段,最終從亞文化 B級片成長為 21 世紀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商業大片。1902 年法國導演喬治·梅里埃拍攝的《月球旅行記》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該影片首次動用大量演員及特效講述了一個完整的太空故事。此后隨好萊塢制片廠制度的出現,美國科幻片制作迅速發展。20 世紀 70 年代前后航空技術競賽、成功登月等技術發展使人們對科幻電影興趣倍增,諸多里程碑式的影片如探索宇宙的《2001 太空漫游》、幻想與外星人接觸的《星球大戰》和《E.T.外星人》均在這個階段誕生。這一階段不僅出現了現代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也激發了一大批新生代科幻題材導演的靈感。之后隨工業數字技術的迅速崛起,科幻電影的視覺質量得到大幅提升,結合對技術和未來的反思,最終成就 2009 年上映的科幻片里程碑之作《阿凡達》。至此,科幻片已經成為好萊塢的主力商業電影,視覺特效與哲學反思共存,受眾也擴散至全部觀影人群。

科幻電影以其極具想象力的劇情和震撼的視覺特效深受觀眾喜愛,逐步成為票房王者。科幻電影是對電影技術的最佳體現,同時能夠承載文學藝術對人與宇宙的終極反思,達到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完美平衡。與此同時,科幻片多以 3D、IMAX 特效格式呈現,單票價較高,盛產頭部影片。2012-2017 年北美 TOP10 電影中科幻題材數量穩定在 3-5 部,票房占比約 40%左右。目前全球歷史票房前十的影片中,科幻電影占據 6 個席位,其中《阿凡達》以 27.88 億美元穩居第一。從 IP 內容角度來看,博偉旗下的星球大戰和漫威超級英雄系列已形成完整的 IP 體系,其中漫威歷經 10 年完整構建平行宇宙世界觀,死忠粉絲眾多,后續票房保障較高。從制作角度來看,好萊塢科幻片具備豐富的經驗并已實現高度的工業化。同時諸多頂級導演也是科幻題材的常客,詹姆斯?卡梅隆是公認的電影技術狂人,雷德利?斯科特的《銀翼殺手》、《普羅米修斯》和《火星救援》均是里程碑作品,相應科幻影片具有極高的票房號召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