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對中國就業的替代效應。Frey和Osborne(2013)在測試替代效應的開創性嘗試中,考量了美國702種職業,并估算了每種職業可能被自動化的概率。Frey和Osborne原本對美國的人工智能就業取代率預估為47%,在2016年他們將分析框架擴展到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并估計中國將有多達77%的工作崗位面臨被自動化的風險,高于他們的國際化研究中除埃塞俄比亞之外的所有國家。
人工智能對中國就業的收入效應。如上所述,人工智能通過其對產品成本、質量和類別的影響創造就業機會,從而提高實際收入水平并創造額外的工作需求。在普華永道2017年的報告《抓住機遇》中,我們評估了所有經濟部門數千個潛在人工智能使用案例,并將這些案例與全球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相結合,以評估人工智能對國際經濟總量的整體影響,以及對包括美國、中國和英國在內的主要個體經濟體的影響。對于中國而言,我們的總體估計是到2030年,通過應用人工智能和相關技術,其GDP可以提高26%(相比之下,全球平均GDP增長率估計在14%左右)。在本報告中,我們提出的中央估計較為保守,即2030年中國GDP將增長20%。但仍遠高于次高地區的估計水平(即美國,GDP估計增長約15%)。我們在下面分析中分別考慮了人工智能的高影響和低影響情景,以反映此類預估的不確定性。
人工智能對中國就業的凈影響。我們現在可以結合上述對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預估來估算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對中國就業的凈影響,如圖5所示(圖中的實線為凈影響,條形圖按行業顯示估算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