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娛樂粉絲經濟學專題(23頁)

中國式養成偶像產業鏈處在什么發展階段?隨著《偶像練習生》《創造 101》《明日之子》的持續火爆,偶像經濟再一次受到廣泛關注。一夜之間,各種媒體都在討論中國“偶像元年”的到來,但是偶像元年真的來了嗎?我們之前的專題報告《娛樂粉絲經濟專題:“流量明星”的神話與現實》介紹過日韓偶像產業發展模式以及在中國本土的探索。今年以來,幾款熱門選秀網絡綜藝節目的火爆,讓偶像養成模式進一步脫離小圈子、在主流觀眾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中國偶像經濟尚未形成特有模式,我們仍然處在產業發展的早期。

“土偶”“鄉創”是新的偶像養成模式嗎?“土偶”“鄉創”是觀眾對愛奇藝《偶像練習生》和騰訊《創造 101》的昵稱,它們仿效的都是韓國 Mnet 的《produce 101》。在兩季節目中,《produce101》通分別由觀眾投票選出 11 名偶像,并成功推出限定組合I.O.I 和 Wanna One。《創造 101》取得了韓國原版 IP 授權;《偶像練習生》沒有授權,主打的是自有 IP 而非引進 IP。

行業自律不嚴,粉絲圈錢跑路:為偶像集資應援是“養成偶像”不可或缺的一環。但相較于國外,國內的行業自律還屬于萌芽階段,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創造 101》剛一結束就爆料出有“粉頭”卷錢跑路,其實這在“飯圈”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在粉絲內部,“凡籌款必貪錢,賽后總要撕賬”的說法已經是“共識。目前在國內,無論是粉絲內部自發監督,還是眾籌的平臺方的三方監督都沒有形成。

急于變現,吃相難看,粉絲不買單:與日韓同行成熟、系統的商業變現不同,中國養成偶像商業變現方面顯得急于求成。品牌商要追求轉化率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如何做到讓粉絲“開開心心掏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偶像練習生》節目結束后,I Do 品牌通過官微宣布 NINE PERCENT 成為其首個跨界香水代言人,并呼吁粉絲 pick 偶像同款香味。微博發出后即刻受到粉絲支持,轉發破百萬。該品牌香水單價 520 元,與大牌相差無幾。但是香水上線后的幾個小時,銷售額就超過了 150 萬人民幣。

“基礎設施”不足,運營能力軟肋暴露無遺。日系偶像與韓系偶像存在本質區別:前者講究“看著自家孩子成長”,對選手要求較低;后者則是“異常嚴苛”的。《偶像練習生》和《創造 101》均采用韓系做法,但是選手實力明顯不足。一方面,國內偶像經紀公司尚處于起步階段,可提供的練習生數量較少。另一方面,在韓國高強度、高淘汰率的制度下,參加節目的練習生都有較長的培訓時間,而國內部分選手培訓時間僅幾個月,有的甚至來不及做系統培訓。這就使得以才藝競技為內核的《偶像練習生》和《創造 101》的可看度不如韓國原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