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衛星導航深度研究-北斗升空(40頁)

衛星導航系統組成。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戶終端三大部分組成。其中空間星座包括靜止軌道衛星(GEO 衛星)和非靜止軌道衛星(中地球軌道 MEO 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 IGSO 衛星),主要用于信號的收發。地面段包括主控站、衛星導航注入站和監測站,用于對衛星進行跟蹤、檢測,并收集數據,進行數據處理。用戶終端主要用于為用戶提供衛星導航服務、短報文通信功能等。

全球四大衛星導航體系。2007 年,美國的 GPS、俄羅斯的 GLONASS、歐洲的 Galileo 與我國自主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 一起被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ICG)確認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除此之外日本、印度等也在積極建立區域衛星導航系統。

美國 GPS 成熟最早,處于全球主導地位。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是目前部署最完善、衛星技術最先進、定位精度最高、普及最廣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

俄啟動 GLONASS 恢復計劃,出臺政策加速導航系統發展。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前蘇聯啟動了“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系統的建設;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接手 GLONASS 系統;1996 年,俄羅斯宣布 GLONASS具備完全工作能力,但其星座衛星數量只有 7 顆,無法獨立提供授時定位服務,性能十分有限。隨后,由于俄羅斯經濟嚴重下滑、政府財政支持難等原因,GLONASS 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2008 年爆發的南奧塞梯沖突中,俄羅斯損失了包括圖-22M 戰略轟炸機在內的多架作戰飛機,暴露出俄羅斯缺乏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以及軍方的衛星導航應用能力不足的問題,從而堅定了俄羅斯盡快恢復GLONASS 系統的決心。

歐盟 Galileo 衛星發射推遲,部署腳步遭延緩。2002 年,歐盟啟動“伽利略”(Galileo)系統的組建計劃。歐洲原計劃在 2013 年、2014 年發射 14 顆 Galileo 衛星,并于 2014 年完成 Galileo 初始運行能力建設。然而,由于負責制造 Galileo 衛星的德國 OHB 公司制造能力不足,且衛星測試過程緩慢,使得 2013、2014 年僅實現一次發射,原計劃無法實現。雖然 Galileo 系統的發展經歷了 2007 年特許經營權談判破裂、2011 年中期評估發現巨大資金缺口、2014 年發射失利等重大坎坷,但歐盟發展 Galileo 系統的決心仍十分堅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