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核電是我國實現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抓手之一。核電屬于優質高效清潔能源,發展核電可促進我國能源結構轉型以及改善環境污染情況。2016 年1 月5 日,國務院發布“十三五”節能減排工作方案通知,要求到2020 年,全國萬元GDP 能耗比2015 年下降15%,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較2015 年分別下降10%、10%、15%以及15%,發展核電能夠有效促進節能減排任務完成。核能發電相較于火電更加清潔,根據核能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使用核能發電替代火電,每度電相當于減少燃燒標煤318g,可減少833.16g 二氧化碳、2.7g 二氧化硫及2.35g 氮氧化物排放。核能發電相較于水電、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發電具有無間歇性、受自然條件約束少等優點,目前國內近年來核電年利用小時數基本維持在7200h 以上,遠高于水電、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發電水平,是未來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中替代火電的最為合適的選擇。
一批示范電站并網在即,將助推核電新機組核準。目前我國核電技術正在經歷從二代向三代過渡的階段,因此主流三代核電示范首堆的建設進度對國內后續核電機組的選型及建設安排會產生較大影響。我國核電建設在2008-2010 年迎來一波高峰,但受福島核事故影響,此后國內核電建設進度有所放緩。2015 年隨著紅沿河5/6 號機組、福清5/6 號機組、防城港3/4 號機組、田灣5/6 號機組相繼批復,國內核電新開工又迎來一波小高峰,但自田灣6 號機組開建后,新建核電機組均將采用三代及以上核電技術,彼時三門1 號、臺山1 號尚處于調試階段,福清5 號機組剛剛開工。圖3 為2005-2022 年國內核電機組新開工數量統計與預測。
核電招標總體平穩,后續有望常態化。自2015 年8 臺核電機組獲批后,國內核電機組招標便體現出常態化的趨勢,在建項目與籌備項目的招標都在陸續進行,盡管個別月份或因特定機組集中招標而出現一定波動,但招標總體呈現常態化、穩中有升的趨勢。圖4 為2016~2017 年各月國內核電機組招標與中標數量統計,其中2016 年7 月受防城港3/4 號機組集中進行非主設備招標影響出現較大波動。
防城港3/4、田灣5/6、紅沿河5/6、福清5/6 等在建項目招標占比較高,招標安排與機組建設進度的相關性較強。2015 年紅沿河5/6 號機組率先獲得批復并開建,隨后福清5/6、防城港3/4、田灣5/6 相繼獲批并開建,其中田灣6 號機組與防城港4 號機組開工節點較獲批時間相距半年以上,如表2。從招標與中標量來看,防城港3/4 號機組最多,緊隨其后的為田灣5/6,此外紅沿河5/6 以及福清5/6 招標與中標量也較多,如圖5 與6。我們認為,核電機組非主設備招標一般與機組建設進度密切相關,紅沿河5/6 及福清5/6 較防城港3/4 與田灣5/6 早開建9 個月,其密集招標期在2015 年即已到來。
部分備建機組招標數量較多,有望率先啟動建設。從目前尚未開建核電機組招標中標情況來看,國核示范電站1/2號機組、徐大堡1/2 號機組、陸豐1/2 號機組、三門3/4 號機組、海陽3/4 號機組等核電項目招標與中標量較多,考慮招標與建設之間的相關性,上述機組有望率先得到批復并開建。表3 為我們預計的后續核電機組開建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