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3日,由財政部牽頭,四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市場的不確定性落地,行業長舒一口氣。政策出臺以后,解讀聲音頗多,但是主要還是聚焦于對鋰電池產業鏈,如碳酸鋰、三元材料、鋰電池膜等最顯而易見產業鏈的解讀。由于解讀聲音頗為同質化,所以我們就不做更加詳細的分析了。最普遍的推薦邏輯是,由于過渡期短,而且細化了補貼規則,會使得生產廠商去加快生產,爭取在補貼過渡期內把2017年的補貼拿到手,這樣會短期刺激新能源汽車上游的需求,讓上游企業業績在2018年上半年有爆發。我們不否認這種邏輯的正確性和實效性,以及對相關標的股價的短期刺激效應。但是我們關注的是這次新政落地以后真正長期利好的行業以及標的:即汽車輕量化材料產業鏈。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推廣數量的快速增加,個別企業受利益驅動,違反相關法律法規騙取和違規謀取財政補貼,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近幾年,一批所謂的新能源汽車企業,通過一條簡陋的組裝線就“生產出”電動車,或者轉手賣給自己的租賃公司,或者獲得補貼后拆下電池重復利用循環申請補貼,以大量未達到安全技術標準、產品一致性差的電動車,輕易便套取上億元的新能源補貼,而其中相當一部分車型并未進行公開銷售和進入交通領域,僅僅是用來騙取補貼的工具。
除了惡性騙補事件,續航里程不足也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大硬傷。目前大多數的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都在100-200公里,即使是對于宣稱續航300-400km的純電動車型而言,很多消費者仍然抱怨車輛續航里程不夠用。傳統的燃油汽車加滿一次油,平均可以行駛500km。盡管純電動汽車暫時可以滿足消費者日常使用,但是“里程焦慮”的存在讓純電動車根本無法取代傳統燃油車的地位。
對市場上銷量較高的一些新能源汽車進行整理后,我們發現,雖然存在續航里程較高的新能源汽車,如北汽EU400續航里程高達460km,比亞迪e6續航里程為400km,但是大多數型號的電動車續航里程都不高,普遍低于250km。按照新政策,續航里程小于250km的新能源汽車,未來補貼將減少33%-100%,這意味著很多型號的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優勢將不復存在。舉例來說,比亞迪的秦100、宋100續航能力為100km,遠遠低于250km的標準,倘若補貼續航能力低于250km的乘用車完全取消補貼,秦100、宋100的價格將上漲至20.99萬元、29.99萬元;而同系列的比亞迪秦EV300、宋EV300續航能力為300km,續航能力超過300km的乘用車未來補貼將會上升,秦EV300、宋EV300的補貼后價格將會低于18.99萬元。在新政策實施之后,秦100、宋100不僅僅在續航能力上不及同系列高端型號,在價格上的優勢也將不復存在。
這次新政的一個特點就是過渡期非常短。4個月的過渡期對于很多生產商來說是一個非常短的時間,基本上沒有可能對生產的汽車作大的性能上的提升。所以對于那些續航能力小于250公里的汽車來說,如果不能盡快提高續航里程,未來發展將受到極大的挑戰。既然這次新政的目的是將沒有競爭力的企業通過差異化補貼將它們淘汰出這個市場,那作為企業來說,避免在這次新政落地之后被淘汰將是他們這幾個月將要面臨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