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環保水處理系列報告-碧水保衛戰(27頁)

水環境治理剛需升級,碧水保衛戰將成未來3年的重要主線。在環保監管的持續加碼與治理剛需升級的背景下,近年來生態環保需求加速釋放。繼2017年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并全面實現“大氣十條”目標后,2018年各項環境政策更多指向碧水保衛戰,包括城市黑臭水體、渤海治理、長江修復、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等多項內容有望逐步展開。2020年是“水十條”的考核年,結合水十條的考核結果將作為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可以預見碧水保衛戰將成為未來3年的重要主線。

組建生態環境部,實現環境監管權統一,水生態的監管職能增強保障政策落實效率。2018年4月16日生態環境部正式揭牌,新部門生態環境監管職能強化、監管領域拓展。水生態職責方面:將國土資源部的監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職責,水利部的編制水功能區劃、排污口設置管理、流域水環境保護職責,農業部的監督指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職責,國家海洋局的海洋保護職責等整合至生態環境部。此次改革有望改變過去九龍治水、職責不清的舊貌,實現環境監管權統一,使得環保部門污染防治職責得到空前加強,將推動環保督查持續趨嚴和污染治理效率持續提升。

監管方式:地表水國控點實時在線監測+專項督察。在線監測:根據規劃,2018年7月底前將完成2050個考核斷面水站建設工作,實現地表水環境主要指標的連續自動監測。2015年底環保部發布《國家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方案》提出將分三步完成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國控點監測事權的上收,真正實現“國家考核、國家監測”。事權上收后,地方弄虛作假難以維系,監測數據準確度提高。環保部已于2016年12月完成大氣國控監測點位的上收工作。隨后在2017年發布《關于做好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工作的通知》,上收范圍為2050個地表水考核斷面,自2017年10月起實施采測分離,擬定于2018年7月底前上述點位基本完成自動站建設,并由第三方機構統一負責運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