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水質監測行業深度報告(30頁)

“十二五”期間受“大氣十條”的影響,極大的促進了大氣環境治理市場的釋放。2013 年 9 月出臺的“大氣十條”是當年中國影響力最大的環境政策。這一計劃的核心是規定重點區域 2017 年的細顆粒物(PM2.5)濃度必須比 2013 年顯著降低,降幅從 15%(珠三角)到 33%(北京)不等。各地政府在經過 4 年努力和大量投入之后,2017 年年底全國三個最大的城市群(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全部超額完成了“大氣十條”的目標。2016 年年底我國僅在大氣污染治理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就為 262 億元。

多方政策發力,以有效監測數據促進水環境治理工作。通過環境監測可以及時掌握環境變化趨勢和各個階段環境保護工作的具體情況,從而為有關部門環境保護、治理工作提供有力的參考數據、信息等,同時它也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主要的科學依據,在明確責任主體的情況下,環境監測數據又可成為考核目標以及依法追責的有效依據。“十三五”期間與水環境相關政策頻發,極大的推動水環境治理工作的推進;作為治理工作的“指向標”,水質監測市場有望率先發力。

監測行業發展迅速,水質監測已經成為第一大細分市場。受益于環保相關政策的影響,我國的監測行業發展迅速。根據《環境監測儀器行業 2017 年發展綜述》中統計的數據,2017 年,監測儀器行業的總銷售額突破了 65 億元,同比增長 1.56%;共計銷售各類環境監測產品 56575 臺(套),同比 2016 年增長 38.5%。在參與調查的煙塵煙氣設備、環境空氣、水質設備、采樣器、數采儀五類產品中,水質監測設備增長最快,共銷售 19345 臺(套),同比增長 86.3%。從分類占比來看 2017 年水質監測設備首次超過煙氣煙塵監測設備,占比達到 34%,成為監測設備中第一大細分種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