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端:海外電商消費崛起。我國跨境出口電商行業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尤其是2010年后的爆發式增長,目前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市場規模。據阿里研究院統計,截至2015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4.8萬億元,同比增長約26%,并且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占整體貨物進出口比重也處于持續上升趨勢之中,截至2015年該比重接近20%。根據預測,2016-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仍能保持年均20.1%的復合增速,到2020年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到12萬億元,占整體貨物進出口比重超過37%。
中國跨境出口電商持續高速增長背后是海外電商的快速發展。更多的境外消費者采用電商來進行消費,海外電商目前處于紅利期,線上業務的增長速度很快。與中國不同的是,歐美國家線下零售業比較發達,所以在中國電商爆發的時候它們的線下零售所受沖擊較小,因此電商的發展并不像中國這么快。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提升,目前海外電商在交易的便捷性,功能的豐富性等方面也對線下零售展示出自身的優勢。以中國貨品的主要出口地美國、歐洲為例,美國在2015年電商銷售額超過3400億美元,2010-2015年電商銷售規模年增速在14%以上。而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其B2C電商市場規模在2016年達到5100億歐元,同比增長12.1%。
跨境出口電商快速增長,逐漸搶占傳統貿易份額。近年來受勞動力成本上升沖擊,中國傳統貿易出口增速不斷放緩,2015年我國產品主要出口地美國、歐盟、東盟、日本都出現了出口額下滑現象。而與之相對應的,這些地區也是我國跨境出口電商的主要市場,且跨境出口電商在這些市場增長速度非常可觀。
與傳統貿易相比,跨境出口電商競爭力的核心就是效率,這種效率來源于縮減貿易中間環節。傳統的貿易模式下,中國制造商先將貨物銷售給出口商,出口商再經跨境貿易將貨物銷售給境外渠道商,境外渠道商再將貨物銷售給零售企業,最后再向消費者進行售賣。傳統貿易模式環節眾多主要是信息相對閉塞、交易方式落后、跨境法律政策差異背景下,跨境貿易需要通過多層分工來保證順利完成。
供給端:發揮中國強大制造優勢 。作為世界上制造業大國,中國的出口一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目前國內制造業產能充足,經過長年的海外代工積累,中國制造業在規模和質量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提升。但是當前國內人力成本不斷上升,國內制造業需要進行結構優化升級,為了消化國內現有制造業產能,繼續驅動經濟往更好方向發展,將“中國制造”銷往境外是關鍵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