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開發成績顯著,問題尤存。自20 世紀80 年代國家在少數沿海省市設立園區以來,其不僅在數量上快速增長,而且園區的經濟效益也較為突出,多項指標增長率遠遠高于整體經濟增長水平。然而,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園區經濟表現出顯著的“重數量、輕質量”,同質化發展,要素低效利用等問題。這不僅影響了園區經濟整體業績的提升,同時對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形成了阻力。
經濟轉型升級帶給園區開發又一春。當下的中國經濟,正著力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園區作為集土地、資本、技術、人才等眾多要素的承載體和集聚體,其將成為培育新經濟增長模式的實驗地,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我們預計,隨著國企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的推進,園區經濟的制度紅利將進一步顯現,到2020 年,或仍將保持13-16%的增長速度。
資源稟賦決定園區未來發展方向,區域分化在所難免。 由于園區經濟是眾多生產要素的集聚發展,要素的類別和豐裕度決定了其發展方向。由于東部地區具有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優勢,園區經濟應著力于以新興產業、“輕資產”產業為發展方向,園區功能以“創新型”為主要特征;中西部地區具有自然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優勢,園區開發應該突出“加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