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共享經濟在中國,不只是Uber(24頁)

Uber 的啟示:共享經濟本質是科技帶來的組織重構和效率提升

Uber 模式引來全球經濟組織模式新思考。2014 年Uber 全球流水收入達29 億美元,凈收入4.1 億美元,全球估值達500 億美元。Uber 模式逐步開始改變消費者用車行為,從重“擁有權”向重“使用權”過渡。以Uber 為代表的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流量分發是O2O之后又一重要的互聯網商業模式。

除Uber 外,全球住房短租共享公司Airbnb 估值已超過250 億美元(超越大部分酒店巨頭),業務覆蓋190 個國家和地區的3.4 萬個城市。共享經濟正在對包括出行、住宿、租賃、快遞等消費服務領域的傳統產業巨頭帶來挑戰,通過全新模式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并逐步挑戰傳統的規模化經濟模式。

共享經濟的本質是科技帶來的組織重構與效率提升。共享經濟模式已經逐步對普通大眾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并對現有消費服務業帶來全面沖擊。與市場的主要關注點在消費領域不同,我們認為共享經濟的本質是科技帶來的組織重構與效率提升,未來一定會對規模化的生產服務模式形成挑戰。

技術提升幫助人類生產組織進入去規模化新階段。人類經濟在工業革命前的上千年里一直以分散的手工業者為主要組織形式。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幫助人類實現了規模化大生產,生產效率得到了本質性的提升。通過采購、銷售、生產等各個環節的集中化,實現了生產要素的最大發揮,人類由此進入到快速現代化階段。經過近300 年的發展,在每一個細分工業服務領域,都形成了全球壟斷性巨頭,同時工業化大生產方式也被引入西方國家的農業領域。不論在消費還是生產領域,規模化模式似乎已經成為“先進性”的代名詞。

但是規模化組織模式的內在缺陷(“大企業病”)也給效率進一步提升帶來了巨大的天花板:1)管理成本高企,組織架構復雜;2)創新能力低,內部機制官僚;3)基層員工激勵機制與企業戰略目標不一致。進入二十一世紀,規模化組織模式通過科技提升效率的空間越來越小,而以Uber 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模式卻首先叩開了消費領域組織模式變革的大門,通過技術革新幫助個體司機實現了比傳統規模化出租車公司更高的運營效率,并有望顛覆性地打開行業效率提升的天花板。

1 2 3 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