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共享經濟之交運篇—貨運滴滴(24頁)

公路運輸效率可提升空間大。2014 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0.6 萬億元,其中52.9%為運輸費用(約5.6 萬億元),占GDP 的8.8%,高出發達國家水平一倍左右,運輸效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公路貨運作為貨運物流行業中占比最大(75%以上)的子行業,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會被其他運輸方式替代,但公路物流業“小、散、亂、差”的情況長期存在,貨車空載率在40%以上,車貨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

移動端爆發增長為貨運滴滴模式帶來想象空間。互聯網普及帶來消費習慣的改變對傳統商業模式帶來深刻影響,同時移動端爆發增長打開千億級市場,催生了包括Uber 和滴滴打車等高效匹配供需的顛覆性商業模式并獲得了市場和資本的認同;滴滴與快的合并后估值達150 億美元,而Uber最新一輪融資估值達500 億美元。滴滴模式一方面為傳統貨運領域利用互聯網+提升運輸效率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同時從300 萬輛出租車市場起步的滴滴快的獲得全球規模最大的一筆非上市公司融資,也為擁有3000多萬存量的貨車市場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刺激貨運版滴滴興起。

貨運版滴滴掌握貨源是關鍵。公路貨運業與出租車業在流程標準化、誠信監管、裝載率要求、支付流程和交易模式等方面的不同決定了滴滴模式不能簡單地復制到公路貨運領域。貨運市場整體供大于求,3000 多萬貨車司機中95%以上為個體司機,只有掌握及時、可靠的貨源才能夠解決司機車貨信息不匹配的痛點、確保用戶粘性;而要取得貨源則需要平臺解決包括貨運過程中的征信、監管和保險等一系列問題,才可能在以熟人交易模式為主的貨運市場中立足。從產品模式上看,同城貨運更易打通貨源和借鑒打車APP 模式,而對于流程更加復雜的長途貨運而言,依托公路港發展線上貨運O2O 或為可行出路。

1 2 3 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