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風投大咖看全民創業熱

閻焱一直在給全民創業“潑冷水”,“當創業成了一種“時尚”和“運動”,多數人都急功近利把創業當成了投機行為。”熊曉鴿認為:“任何產業一旦開始蓬勃發展,就會產生魚龍混雜的情況。”李開復認為,從大方向來看中國的“創業泡沫”還無從談起。

chuangkekafei1.jpg

8月11日,北京中關村大街“3W”咖啡館內的年輕人。旁邊墻上所掛的照片是著名投資人、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

幾年前,李開復曾在一封給年輕人的信中建議,大學生應該先參與創業,再主導創業,因為對于單獨創業來說,很多年輕人并沒有準備好。 “信的主旨就是: 不要去創業開公司,這太難了,創業的路上有狼。 2015年7月30日,他在《華爾街日報》和F.ounders共同主辦的Converge大會上說。

而如今,面對急速升溫的中國創業熱潮和連續多個“最難就業季”,很多大學生都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他們從書店的暢銷書區域買來《永不放棄:馬云給創業者的24堂課》,希望自己創辦出下一個阿里巴巴、百度或小米。

在這樣一股熱潮中,中國最活躍的風險投資者們成為能夠決定創業者們命運的關鍵人物。最近,這批投資人在力爭發掘出“中國馬克·扎克伯格”的同時,也常常說起一句話:“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

當創業成為“全民運動”

2013年秋天,由于罹患癌癥,李開復離開了創新工場的“最前線”,將近1年半之后才病愈,“重出江湖”。

而恰恰在這段時間里,互聯網行業變化之快令人咋舌。除了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新商業模式和商業趨勢紛紛涌現之外,創新和創業行為更得到了來自中國官方的鼓勵,在中國大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熱潮。

現在,李開復發現“到處都是連續創業者”(注:指有多次創業經驗的人),中國的投資環境在“慢慢變得跟硅谷一樣好”, 而更年輕的初次創業者也在不斷增加。這一場景跟2009年相比完全不同——那一年,他剛開始創辦創新工場,很多VC給創業者的融資條款還十分苛刻,中國也很少有連續創業者。

“中國的年輕人證明了自己的創新能力。” 他在Converge大會上說。在過去6年里,創新工場在中美兩地總共投資了近200個項目。雖然數量不少,但李開復認為,這離“大眾創業”仍有很大差距。

在中國,大眾創業正在成為一股風潮,很多媒體甚至打出了“全民創業”的標題。很多人指出,在鼓勵創業的環境下,投資人、創業者變成了一種“集體行動”。

“現在是錢多人傻。”7月,賽富亞洲投資基金首席合伙人閻焱在第三屆外灘國際金融峰會演講里說。他指出,2007年創業板推出以后,中國的VC投資如雨后春筍大量涌現。現在,包括他的家鄉——安徽省的一個的四級城市在內,各級地方政府都有政府主導下的VC投資的基金。

閻焱一直在給“全民創業”的提法“潑冷水”。“其實創業一定是一個社會中間少數人的事,而且它應該只適合于少數人。如果是全民創業,一定是社會在它的功能上有所欠缺。”閻焱說。

閻焱擁有20多年投資經歷,曾位列《福布斯》中國年度最佳創業投資人榜首。他參與過投資過的企業包括完美世界、環球雅思、凡客、分眾傳媒、百度、阿里巴巴、巨人網絡等公司,而2004 年,軟銀賽富投資盛大網絡成為中國投資行業最經典的案例。當時,盛大正處于投資者撤資風波和韓國Actoz 公司的私服糾紛之中,而閻焱堅持投資4000萬美元,因為在盛大之前,全世界尚無一家在線游戲公司上市,“它創建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2年后,軟銀賽富從盛大身上獲益5.5 億美元,回報高達15倍。

在第三屆外灘國際金融峰會上,閻焱還形容目前“放高利貸的改叫P2P,乞討改叫眾籌,統計改叫大數據分析,忽悠改叫互聯網思維”。此外,“做耳機的穿戴設備,看場子收保護費的叫平臺戰略,攪局的叫顛覆性創新,借錢給靠譜的朋友叫天使投資,給不靠譜的投資叫風險投資。”

在閻焱看來,當創業成了一種“時尚”和“運動”,多數人都急功近利把創業當成了投機行為。他甚至把現在的VC、創業與大躍進、文革相比——無論是政治的還是經濟的運動“基本上都會導致一個災難性后果”。

“一窩蜂做手機,用小學的知識就可以肯定這個結果不是很好的。小學的時候老師說,過橋的時候大家不要齊步走,因為那個時候容易發生共振,橋容易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風來了,但是風來的時候,豬也真的飛了,有些是飛了,但是有人連褲衩都被風吹掉了,變成裸體了,”他說,“從時下來看,創業的動機大多是源自對財富和名聲的渴望。”

熊曉鴿.jpg

  IDG資本創始人熊曉鴿

與其說是“創業泡沫”,不如說是“魚龍混雜”

“現在有人經常開玩笑說,現在中國投資界的都是人傻錢多 ,其實也不無道理,” 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的確,與上一代創業人相比,現在的創業者面臨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和時代:門檻偏低,入門容易,傳媒資訊更為發達,有很多渠道都可以找到投資人;另一方面,中國中國經濟發展快速,錢也比過去多得多。

但對于大家現在說的“互聯網泡沫”,熊曉鴿認為夸張的成分比較多。“任何產業一旦開始蓬勃發展,就會產生魚龍混雜的情況。”

7月29日,幾個年輕的“明星創業者” 紛紛被網友拉下“神壇”。其中一個被稱為“哈佛都教授”的云視鏈創始人金證濟蒼被網友證實并不是哈佛學生,他的公司Venvy云視鏈也無法在哈佛iLab孵化器網頁上查到,而他網站上的“合伙人”圖片均來自于國外網站。

此前,22歲的金證濟蒼稱自己在大四時從哈佛大學休學,他的項目天使輪估值達到6億元人民幣。2015年2月,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曾發起倡議,抵制創業公司虛報融資。

“任何時代都有造假,但商業是否成功與學歷并無必然關系。” 熊曉鴿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中國商業發展的歷史上,有多少企業像流星一樣,嘩地一下出現,又迅速地隱匿在夜空中。任何一家公司在互聯網時代的成功,不在于炒得有多熱,最重要的一定是你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的質量。短時期內的虛假炒作也許會贏得暫時的眼球關注,但一定不會持久。”

李開復認為,從大方向來看,中國的“創業泡沫”還無從談起——技術、互聯網、社交、物聯網、共享經濟等領域現還遠遠沒有“到頂”或“過熱”,反而“整個業界都還處在一個非常低的狀態”。他預計,5年后,全世界可聯網的設備數量將會從目前的60 億上漲到 400 億,人類社會創造的經濟價值至少會超過過去 10 年、20 年的總和。“在這種發展趨勢下,所謂的過熱現象當然是不存在的。”他說。

在熊曉鴿接觸到的“90后”創業者里,既有“靠譜”的,也有“奇葩”的,兩者數量都相當巨大。“但我們認為,來找我們融資的創業者, 來的都是客 。”熊曉鴿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對于每一個年輕創業者的創意和理念,我們都會認真地傾聽,然后針對他的團隊、設計、以往的業績,去做一個客觀詳盡的調查與判斷。”

他當然不希望“人傻錢多”然后被騙的狀況發生,但事實上,很多年輕人的想法最初看上去顯得非常可笑、非常奇葩,而經過傾聽、調查與分析之后,他常常覺得那些原來“不靠譜”的看上去“還很有一點道理”。到目前為止,IDG的“90后”創業基金已經投資了20余家“90后”以及“85后”的創業團隊。

在基金投資管理方面,熊曉鴿一直“無比堅定”地相信“二八定律”——現在所投的10個項目中,保證有2個以上的項目大獲成功,就能保證整個基金獲得滿意回報。他認為,無論是互聯網創業熱的當下,還是在以往的任何一個時代,創業失敗都是正常的;成功者畢竟是少數,失敗的才是大多數。

“創業者都是聰明人,聰明人點子很多,點子多了以后就不專注,” 李開復說。他曾舉例說明過一些創業項目失敗的原因:有的項目點子太多,公司50個人做了80多個產品,最后精力分散而導致失敗。在他看來,常見的失敗原因還包括過于注重技術、沒有考慮到市場需求,以及幾個創始人后期因為價值觀、股份或職責引發的矛盾等等。

李開復和他的創新工場一直在期待自己投資孵化出一些頂尖“獨角獸”公司——即10億美金估值以上的公司,這樣的公司能創造出最大的經濟價值。是否具有“獨角獸”的潛力也是他們的投資標準。但李開復坦言,“獨角獸”是小概率事件。

“對于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或者是從工廠下崗的藍領,能創立“獨角獸”的概率太小,”7月22日,他在“尋找中國創客”主題論壇上說,“我們的投資標準是希望我們投的公司里有5%到10%能成為獨角獸。”

但另一方面,李開復也認同,并不是所有的公司、所有的行業都能承載它當前被賦予的估值。這幾年,創業公司的估值一路走高。“當年美圖在看圖和修圖兩個領域都做到了第一,估值只有1000萬美元。”云游控股首席執行官汪東風今年5月接受關注互聯網創業的科技博客“36氪”采訪時說,“但是去年(2014年)一年時間,3億美元、6億美元、20億美元。A輪Closed的第二天,環球老虎基金就要進來,估值翻一番。”對于投資機構來說,現在不僅要開出更高的價錢,作出決策的速度也要越來越快。

“如果我們把目光縮小到具體的某個行業,在當下的某些細分領域,由于中國的投資人愛跟風,所謂的泡沫自然也就難以避免了。”李開復說。

風投大咖看全民創業熱:閻焱“潑冷水”,熊曉鴿“斥魚龍混雜”,李開復“沒創業泡沫”

投什么?

雖然閻焱認為“年輕人中間喊口號的比較多,真正堅持下來的比較少”,但目前,年輕創業者正在成為一些投資人的重點關注對象。熊曉鴿經常對年輕創業者們引用這樣一句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2014年,熊曉鴿所在的 IDG資本正式啟動了“IDG90后基金”項目,主要對“90后”以及“85后”年齡階層的創業者們進行針對性投資,整體規模高達1億元人民幣。

今年,熊曉鴿仍然對這個創業群體抱有期待。IDG資本不僅繼續舉辦了“IDG校園創業大賽”,還擴大規模,將平臺從國內高校拓展延伸到美國名校,企圖在眾多“海龜”人群中挖掘出合格的創業人才。

事實上,IDG資本幾乎是業界最早、并且最為熱衷關注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與創業群體的大牌投資公司。他們投資過的年紀最小的創業者是一個16歲開始創業的越南年輕人。在中國,早在啟動“90后基金”之前,IDG資本就已經投資了為數不少的“90后”創業者,其中包括目前正炙手可熱的嗶哩嗶哩彈幕網創始人徐逸、“一起唱”APP創始人尹桑以及曾在網絡上掀起“改頭像”熱潮的“臉萌”軟件發明者郭列。

在這些90后創業成功的項目中,“臉萌”的成功讓熊曉鴿印象深刻。這個app第一個星期就吸引了3000萬用戶。“我們當年投資百度、騰訊時,一開始全中國的用戶還不到2000萬。”熊曉鴿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個例子也說明了從PC互聯網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變遷。”

之所以看好90后創業者,IDG團隊有自己的判斷。2年前,IDG資本針對“90后”的生活、消費形態做過一份詳實細致的調查報告。熊曉鴿說,“90后”年輕人的愛好習慣、做事情與思考問題的方式,都與人們之前所了解的有所不同。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影響與改變了90后,他們的溝通方式、學習方式與娛樂方式都與移動互聯網行業息息相關。”熊曉鴿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李開復也發現,從2009年創辦創新工場到現在,中國年輕人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完全伴隨著互聯網成長,這與我們很不一樣。”他在Converge大會上說。

雖然連續創業者成功概率更大,但李開復并不想錯過更年輕的創業者。對他而言,這個群體存在自己的問題:基數太大,很分散,需要投資者花更多的精力去分析。今年,他跟另外兩位投資人徐小平、蔡文勝合作了創業“群英會”,用“培訓+投資”的方式培養創業者,也可以對年輕創業者做一個比較大的海量的篩選和判斷。如果有一方領投某個項目,另外兩家會自動跟投。這樣,每家公司雖少占份額,但能夠覆蓋多一些的優秀項目。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投資人不再會像以前一樣,“而是會廣泛撒網,從不同的、多重的領域,挑選出真正有意思、新鮮的創意。”熊曉鴿說。

然而究竟哪些 “90后”創業者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來說很難斷定,我們只能用 哪個成長比較快 來形容,”熊曉鴿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目前,這些項目中還沒有哪一個真正地形成規模化的商業模式,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在李開復看來,拼車、部分上門的 O2O 服務是目前資本過渡追逐的行業——雖然他并不否認這類服務的價值,而且也相信這些細分領域最終會有一個贏家勝出,但投資人的扎堆進入會導致進去晚和眼光不好的投資人失敗。

過去6年時間里,創新工場發掘出的產品包括家用機器人、可以指導用戶如何彈奏的鋼琴、分享糗事的在線笑話平臺等等。而如今,李開復更感興趣的領域是在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的智能硬件,以及在國內能夠快速得到用戶的微電影和視頻產品——他認為,后者在中國的發展“能夠超越西方”。此外,他還看好發展共享經濟和O2O,也會再繼續關注在線教育領域。

(文:?《中國新聞周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