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22日,為期兩天的創業邦2016創新中國秋季峰會在杭州召開。晨興資本合伙人劉芹在會上發表了題為《新視界·2016深寒之中的熱火》的演講。
過去幾年“滴滴快的”吸引了至少100億美金的融資。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我從業十幾年投資生涯當中所看到的VC行業投資總量。
前兩年投資行業確實是最熱的。
但是投入了這么多錢,帶來的是資本效率的下降。創業也是一樣的,沒有差異化的同質化競爭,必然代表著投資回報的減少。
我上上周在上海和美團王興聊天,他最近談到了“中國互聯網進入下半場”,那么借用王興提到“上下半場”論,中國的創業和投資也進入了下半場。對中國創業者來說,比較低的果實被摘光了,接下來的門檻更高。
在我看來,下半場的創業機會是什么?
效率
在未來,純粹將數量增量作為創業機會,比如刷單、補貼,會越來越困難。
消費升級是典型的差異化策略,人們不再滿足于數量,而是尋找差異化,從“有”和“沒有”的需求,變成“好”和“更好”的需求。
硅谷和中國的VC在投資回報上面非常不一樣。中國90%的投資回報來自于消費者訴求直接相關的商業,美國則是和企業級消費有關。為什么?因為中國的經濟是增量的投資增長,一個老板要業務擴張,就是再找100個人、1000個人,大干特干。
但是今天房價貴,生活成本高,人工成本越來越高,企業投入效率變得更低,所以未來5-10年,和提升效率有關的創業機會將會出現超級回報。它們讓很多行業越來越成熟化。
不過我們今天喊的提高效率,對于發達國家可能一直是常態。
科技
直到現在我依然相信,對很多國家(經濟體)來說,它們的VC行業能有好回報,主要在于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會永遠帶來有效的、結構性的驅動力。
2010年移動互聯網發展,到今天也面臨了瓶頸。下一個科技上的創新變量是什么?我認為也許是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結合,即使目前物聯網里面太多聯網設備都是低智能或者無智能設備。但是新的產業機會在醞釀。
科技前進對我們投資人來說也是挑戰,美國上世紀70年代一批非常好的VC都是在半導體行業,當半導體行業過去,轉到PC行業,他們就立刻轉身。但到90年代出現互聯網,有點偏軟件的時候,有一批VC就沉寂下去了。
出海
中國經濟過去30年的發展,與中國主動加入全球化經濟相關。第一次全球化是將中國作為生產基地,把全世界最好的生產規模效應發揮到極致,滿足的卻是美國、歐洲、日本的需求。
新的增長機會是中國經濟的2.0時代,也就是“大航海時代”。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把市場放到了海外。
拿我們自己為例,投資了2家公司:musical.ly,一個上海團隊,日活很高,活躍用戶都在美國歐洲,成了美國teenager?的視頻社交平臺,引起了Facebook、Twitter和Snapchat的關注;
還有一家杭州的公司,5 miles,創始人來自阿里巴巴,面向海外市場的C2C移動電商平臺,主戰場還是美國,在10多個城市落地;
再比如,我們的好朋友獵豹傅盛,產品在美國發展很好;
小米手機今年在印度智能機市場已經排到了前3。
機會在海外,指的不僅是東南亞或者第三世界國家,還有美國、歐洲的主流發達國家。
那么什么樣的人才最有機會抓住下一波呢?
草根有機會。過去十幾年我投資了很多草根創業者,比如Discuz!的戴志康,還有過去兩年投資的“快手”,他們務實、接地氣,對市場當中“有效需求”的捕捉非常直接,還有很強的風險承擔能力。
整合跨界能力。“互聯網+”產生了融合性需求,邏輯的特點反映出來就是跨界。例如創辦愛屋及烏這樣的公司,不僅要求你懂互聯網邏輯,還要懂房地產行業,還要做得了成千上萬員工的管理。
當然還有技術型的跨界。我最近碰到好多人都做土耳其、印度、印尼這些地方的市場,這也給下一代企業家帶來了很高的要求。
我自己總結的經驗,一家公司每三年會有一個大的波動,每一年總會一次小的危機,每次公司的成長都是從一次一次危機中突破過去后取得的成果。但凡有一個過不去就很危險了。
這幾年都是創業公司成長最好的時候。過去幾年,再怎么有聰明才智,都被錢的力量抵消了,如今資本寒冬,就必須考慮資金的使用效率。大家都不敢隨便花錢,錢的優勢降低之后,創業者的能力權重就提高了。我們投的公司都不靠拼錢。
(來源:創業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