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是企業生產的前提,更是企業運作的保證。從采購、生產再到銷售,物流貫穿企業活動的始終和產業鏈上下游,可以說,物流是中國制造的動脈系統。據傳化集團統計,一般中小型企業物流成本要占到經營總成本的 30%左右,因此物流也被認為是繼資源領域和人力領域之后的“第三利潤源泉”。具體來看,第一利潤來源著重開發資源領域,挖掘潛在的生產力,通過設備更新改造,降低成本從而創造剩余價值,第二利潤來源的重點則放在了人力領域,即勞動者,通過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從而增加利潤。較第一利潤來源和第二利潤來源而言,第三利潤來源更具有全面性,對企業組織模式進行優化,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統,確保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要素和環節達到最好的效益。
國內社會物流總量穩步上升,與 GDP 增速高度一致。物流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從規模來看,近年來我國社會物流總額始終保持穩步增長趨勢,2020 年盡管宏觀經濟低迷但物流總額仍穩健邁上三百萬億新臺階,2021 年更是達到 335.2 萬億,同比增長 11.70%。從增速來看,我們發現,長期以來社會物流總額增速與 GDP 增速保持高度一致,不僅體現了物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也說明隨著電子商務、新零售、C2M 等各種新型商業模式及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社會物流總量也在進一步提升。
國內物流效率仍處于國際較低水平,倉儲物流自動化是關鍵突破口。從物流效率來看,2010-2021 年,物流總費用/GDP 從 17.4%下降至 14.6%。根據 CSCMP 數據,2021 年美國物流成本/GDP 為 8%,且為自 2008 年以來最高水平。考慮到中美產業結構的差異性(我國制造業比重更高,美國服務業比重更高),我們將 2010-2021 年國內服務業增加值/GDP 與國內物流總費用/GDP 進行對比,可以發現,總體上隨著服務業比重的增加,物流成本水平有下降的趨勢,但服務業比重增加對物流成本的邊際效應呈遞減趨勢(2016/2019 年服務業增加值/GDP 上升 1.6%/1.0%,物流費用/GDP 下降1.1%/0.1%)。2020 年以來,疫情導致服務業受到沖擊,對物流成本的影響進一步減弱,在此背景下,物流費用占 GDP 比重的小幅下降的重要原因是由物流供應鏈自動化帶來的本身運行效率改善。由于倉儲物流是生產與交易的重要環節,倉儲物流成本也是物流總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認為,隨著倉儲物流環節自動化與智能化的加速轉型,物流總費用/GDP 有望突破近 5 年的平臺期,延續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