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面板顯示-LCD供需反轉中國制造騰飛(36頁)

興起:從顯像管到液晶顯示技術。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顯示技術也從最初的陰極射線管顯示技術(CRT)發展到平板顯示技術(FPD),平板顯示更是延伸出等離子顯示(PDP)、液晶顯示(LCD)、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OLED)等技術路線。顯示技術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電視為例,第一階段,20 世紀 CRT 時代:1897 年,世界上第一臺 CRT 誕生,通過電子束激發屏幕內表面的熒光粉來顯示圖像,實現了電信號向光輸出的轉換。隨著技術工藝完善,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CRT 技術的產業化,黑白 CRT 電視和彩色 CRT 電視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顯示設備。盡管 CRT 生產成本低,受到顯像管限制,CRT 在尺寸上一般只能做到 34 英寸,無法滿足逐漸增長的大尺寸需求。

OLED 技術逐漸實現商業化生產,開始應用于手表、手機等小尺寸領域。OLED 全稱為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 通過自發光成像,具有能耗低、對比度高、具有柔性且工藝過程相對簡單的特質。目前 OLED 顯示器主要以主動矩陣 AMOLED 為代表的折疊屏搭載智能手機為主。由于折舊、勞動力成本等其他費用,AMOLED 與 LCD 手機面板仍存在一定的價格差:智研咨詢的數據顯示,AMOLED 良產率需要達到 80%以上其成本或將低于 LCD。伴隨著良產率的提升,Trendforce 預計 AMOLED 手機的滲透率將從 2019 年的 31%上升至 2021 年的 38%,預計在 2025 年 AMOLED 手機滲透率有望突破 50%。

Mini-LED 的出現改變了 LCD 的被動局面。Mini-LED 背光技術的加入使得 LCD 性能得到較大的提升,并在非柔性顯示的各方面性能上與 OLED 直接競爭:由于 Mini-LED 具有局域調光(Local Dimming)的技術,通過對整體畫面的動態調光可實現高動態對比度、廣色域顯示,通過特殊的封裝結構和工藝,可以增大出光角度、削弱光暈效應,以均勻的自混光效果在終端實現近零 OD 設計,實現整機輕薄化,達到與 OLED 顯示同等的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