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信息技術是首次以電為載體消除通信的空間及時間距離的方式:以紙質信件、電報、電話等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一代信息技術始于十九世紀中期,這一時期“電”作為信息載體被首次引入,通信的空間距離和時間遞延被有效消弭。同時,產業革命后企業的規模、組織層次和管理復雜性不斷上升,十九世紀 50 年代開始,工業企業大規模使用電報通信,有效協調了生產和銷售,實現管理和生產的地理分離,這種系統化的企業管理思維在此后的五十年中逐步形成,企業對生產銷售信息的需求及處理量級開始上升。該階段的數據信息主要以紙質的文字方式記錄。
第二代信息技術興起于二十世紀,以打字機、計算器、表格圖形以及計算機為代表催生了一系列的信息產業新業態:這個時期的企業總部匯集了來自各地各部門的大量信息,管理分層導致企業內大量縱向和橫向的流動信息,該階段大型公司面臨前所未有的海量內外部信息處理挑戰。二十世紀 40 年代,世界第一臺自動電子數據計算機“ENIAC”誕生,開啟人類的計算新時代,同時也開啟了與之配套的數據中心演進歷程。由此,數據分析、計算機系統集成、情報檢索、辦公自動化、企業財務管理等信息產業產生,為管理決策層及基礎工作實施層提供服務。我們認為這個階段是數據存儲的雛形階段,它的出現是由計算機產業發展帶來的。
局域網、企業內聯網、互聯網產生的產業背景。以局域網、企業內聯網、互聯網等為代表的第三代信息技術始于二十世紀 70 年代,盛行于 90 年代,并于二十一世紀初期達到高峰回落。因為第二代信息技術中 “信息存儲”、“分析技術”使得企業部門和個人的信息處理能力增強,但卻導致了企業內部數據信息存儲分散化。本地運算致使信息的交換尤為不便,因此公司內部甚至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便捷及廣泛的信息交流成為這個時期的新需求。二十世紀 70 年代后,企業經營者開始積極嘗試將計算機通過網絡連接,從而達到共享公司不同電腦內數據資料的目的。載體技術為主的第三代信息技術以此產業需求為背景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