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以“真實感”為特質。如果說劇集是演員配合劇本中的角色,而綜藝則是以嘉賓真人為基礎來塑造一個角色,劇集核心落腳點在觀眾的沉浸感,即讓觀眾認為一切都是真的。然而,綜藝節目的優勢是,觀眾從一開始設定就是一切都是真實的。劇集無論多逼真,觀眾在觀看時都清楚一切都是虛構的,而綜藝節目盡管存在編劇,然而研究證明這些編劇撰寫的“故事”并不影響節目在觀眾心目中綜藝節目代表“真實感”的定位,而這也是綜藝節目核心不可替代性。
綜藝節目的“真實感”與媒介演進方向息息相關。任何內容產品演進歷程其實都是需求端變化推動的,綜藝也不例外。相比于傳統的綜藝節目以固定模式為主(參見當年游戲答題綜藝和固定游戲流程的綜藝,比如早年的《快樂大本營》),當下的綜藝節目對“真人實境”的追求到了一種全新的高度,其背后就來自于用戶端需求變化。我們認為,互聯網媒介對用戶內容消費影響不可忽略。相比于電視“電視臺-觀眾”單向信息接收模式,互聯網首次帶來互動型媒介,也創造了一個全新“UGC 內容”的世界,每一個用戶都有機會展現自己的生活和故事,影視不再是那個“神秘的、高大上”的物種,而全新“UGC內容”世界則不斷影響這用戶對于內容消費習慣,其中一點就是用戶對于有真實性、觸手可及的內容需求開始增加。
綜藝節目的發展離不開向劇集、紀錄片等內容形式創作流程的不斷借鑒。綜藝顧名思義,就是綜合了各種內容類型的藝術,而綜藝節目的演變幾乎離不開與各種不同類型作品的結合。例如,綜藝節目中單元劇環節就來自于與情景劇,輕喜劇的結合;深度融合進入當今綜藝節目中的各種“故事性、話題性、沖突性”的設置則與劇集由千絲萬縷聯系。再比如,當下最火熱的諸多觀察類綜藝則借鑒了紀錄片式的手法,意圖增加節目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