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云計算驅動下ICT變革與投資機遇(47頁)

云計算是基于網絡提供的按需的、共享的、可配置的計算以及其他資源。云計算最早于2006年Google CEO Eric Schmidt提出,自從2006年3月,亞馬遜推出彈性計算云。經過多年發展,云計算從概念走向實踐。云計算最初的目標是對資源的管理,管理的主要是計算資源、網絡資源、存儲資源三個方面,實現計算、網絡、存儲資源的時間靈活性和空間靈活性。云服務核心理念是以租代購、按量計費為企業帶來彈性的ICT資源,降低企業IT設備和人員成本,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和響應速度。

從云計算技術發展歷程看,經歷了物理機、虛擬化、公有云三階段。物理機階段,企業和個人購買PC計算機或服務器,需要考慮購買CPU、內存、硬盤硬件配置的大小,缺乏時間和空間的靈活性,比如對采購時間和配置大小沒有辦法靈活調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虛擬化技術應運而生,以虛擬化技術起家的公司VMware成立于1998年,可以實現從物理設備服務器或者數據中心的CPU、內存、硬盤中虛擬出一部分給客戶, 虛擬化軟件業務實現快速增長。隨著數據中心規模越來越大,技術演進,發明了算法(Scheduler)來進行成千上萬臺服務器資源池的調度,根據用戶需求快速自動完成資源池的配置,后期虛擬化開源技術KVM、XEN日趨成熟,VMware霸主地位受到撼動。目前主流是四種虛擬化技術分別是VMware的ESX、微軟的Hyper-V、開源的XEN和KVM。

云計算的四種部署方式: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邊緣云。公有云與私有云的主要區別是云計算技術廠商系統部署在第三方的數據中心服務還是部署在用戶的數據中心,部分用戶將一部分業務放在公有云,安全性要求高的業務放在私有云,同時使用公有云和私有云服務,云廠商將兩個部分連接起來做統一管理稱為混合云。邊緣云是比較新的概念,以分布式服務器形式存在,相對于中心化的公有云和私有云,邊緣云基礎設施更靠近終端側,能夠及時響應終端,為物聯網時代低時延高可靠快速處理的應用服務提供支持,目前部分云巨頭廠商已經開始布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