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增長放緩,王座之上的騰訊該如何尋找新的流量紅利?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的用戶規模逐漸接近天花板。截止2017 年底,我國移動用戶規模達7.53 億,較2016 年底增加5734 萬人,同比增長8.35%,增速比上年降低了4 個百分點。移動用戶占全體網民的比重也由2016 年的95.1%提升至2017 年的97.5%。另一方面,騰訊系的微信、QQ、騰訊游戲等都是日使用時長最多的App 之一。2018M4,騰訊系微信、QQ、游戲、視頻、音樂、新聞等總計月活躍賬戶數達27.93 億,其中微信及Wechat 合并賬戶達10 億。
App 獲客成本和難度持續增加,第三方App 轉向微信汲取用戶流量。2018M3,我國移動網民用戶月人均新安裝APP 數約4.4 個,較2017M3 3.6 個同比增長22%。但是,我國網民手機中平均擁有App 數量約17 個左右,也就是說新安裝的App 生命周期會越來越短。另一方面,2018M3 移動互聯網用戶月人均打開App 數達19.2 個,同比增長11.9%。此外,艾瑞數據顯示,MAU 大于100 萬的App 占同類App 比重平均8.8%,這意味著大部分用戶被使用的頻次是極其有限的。伴隨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將達天花板,APP 的獲客成本也顯著提高。但是借助微信,第三方應用能夠有效降低獲客成本。例如,母嬰產品APP 獲客成本達30 元+,而在微信中的獲客成本為8元+,約為App 獲客成本的三分之一。教育、女性時尚、互聯網金融等在微信中獲客成本是App 獲客成本的1/3-1/5左右。因此第三方應用紛紛轉向微信汲取用戶流量。但正如上文提到這種外部鏈接分享對于對微信來說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外部鏈接能夠給用戶提供更多服務,提高了用戶體驗,用戶使用微信的次數肯定會上升;但是另一方面,這些用戶會被這些第三方鏈接引導到第三方的應用上,形成使用習慣后會把時間停留在第三方應用中,從而降低了微信的使用時間。如何保證流量不外流,是微信面臨的第一個難題。
用戶數量接近天花板,用戶時間成為各家爭奪焦點。2018M3,我國移動網民月度總使用時長達77.22 千億分鐘,環比增長13.5%;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增長至273.2 分鐘,環比增長12.3%。相較于用戶數量的增長乏力,用戶使用時間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因此各家的競爭焦點都聚焦在了用戶時間上。不管是淘寶、微信,或是網易、頭條都想讓用戶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用在自己的應用上。因此它們都會提供盡可能多的功能,讓用戶能在自己的APP 里做盡可能多的事。雖然目前騰訊系的應用占據用戶的時間最多,但是每個人一天的時間只有24 小時,除去睡覺,就剩下十五六個小時。在這剩下的時間里,用戶會被各種視頻、游戲、購物、短文等吸引注意,互聯網經濟簡單來說就是注意力經濟。如何進一步提高用戶使用微信的時間是騰訊面臨的第二個難題。
線上紅利減弱,巨頭紛紛拓展線下。在線上平臺發展的初期,互聯網的力量打破了地域限制,享受到一定的流量紅利,獲客成本相對于線下更低。但是隨著線上競爭的激烈,流量呈現集中化的趨勢,對于新進的線上商家來說,獲客成本急劇提升。線上環節打破信息不對稱的傳統優勢漸行漸遠,線下實體環節接近消費者的優勢重新體現出來,成為新的流量入口。其次中國的電子商務經過了十幾年的高速增長之后,增速逐漸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網上零售額增速從2012 年的67.5%下降到了2016 年的26.2%。2017 年隨著新零售、智慧零售的興起,網上零售額增速再度提升。此外網上零售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占比仍然僅有1/5 左右,海量消費依舊沉淀在線下。
小程序是指借助于微信公眾平臺、無需下載安裝即可使用、能夠在微信內被便捷地獲取和傳播并兼容第三方服務、融合線上線下場景的一種輕體量應用。小程序具有開放能力,定位于輕量化的應用,即具有“用后即走”、“無需下載”的特點,用戶無需下載和安裝也無需登錄注冊即可使用。另一方面,小程序背靠微信海量高粘性的用戶,方便的入口使其得以很快地在微信內部傳播,同時用戶也很容易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