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共享單車專題-資本熱潮(28頁)

寒冬之下,共享單車迎來資本熱潮。隨著Airbnb、Uber 等共享經濟產業龍頭的出現及其創新商業模式取得的成功,共享經濟的價值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而在今年整體“資本寒冬的”格局下,共享單車領域資本的熱度迅速升溫,僅8 月以來,共享單車龍頭ofo 和摩拜共進行了8 次融資,投資方包括滴滴、小米、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同時行業的新進入者小鳴單車與優拜單車等也分別在近期完成A 輪融資,金額均超過1 億元。除了創業公司以外,政府公共自行車系統運營商也紛紛進入共享單車領域,共享單車作為共享經濟對出行領域的下一個改造點正受到資本的極大關注。1

共享單車起源政府自行車,落地中國迎來快速發展。共享單車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政府公共自行車租賃,從1965 年荷蘭出現的完全免費、無人管理的公共自行車開始,到20 世紀90 年代末并延續至今的第三代基于信息技術和會員制管理的公共自行車系統,政府公共自行車共經歷了三代技術與模式革新。我國在08 年前后在杭州和北京先后構建了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隨后, 在示范城市的影響以及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全國百余大中小城市陸續開展公共自行車試點。截止2014 年底,建設了公共自行車項目的城縣數量已經達到了220 個。然而由于政府重視程度的差異導致各地公共自行車發展水平嚴重不均衡,杭州的公共自行車項目運營狀況與規模要領先于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目前全國大部分的城縣的公共自行車系統仍然依靠政府補貼來維持運營,只有杭州等個別城市能夠通過模式輸出和廣告收入等方式基本實現盈虧平衡。2

傳統公共自行車存在諸多問題,共享單車有效應對。政府自行車受限于停車站點分布等問題,實質上并沒有成為“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解決方案,而共享單車由于無樁、快速取還車等特性能夠有效解決傳統公共自行車當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城市現有公共交通體系,包括政府公共自行車,存在的諸多不足,造成了用戶對共享單車的需求真實存在,另一方面,資本的進入大幅加快了共享單車的發展速度,同時地方政府也為共享單車的提供了一定的支持,總體來看,行業正在迎來爆發式增長的階段。3

應用場景決定“橙黃”產品設計差異,二者發展模式正逐漸趨同。從共享單車市場目前的競爭格局來看,已經將產品推向市場且形成一定規模的只有摩拜和ofo,二者目前在全國各城市自行車投放量已經達到十萬量級,并且在app 用戶數和活躍度等方面上遠遠領先其他單車類應用。我們認為,摩拜和ofo 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針對不同應用場景和目標人群所導致的產品設計上的差別,ofo 從校園內起家,由于校園的封閉環境以及潮汐效應等特點,ofo 在產品設計和運營模式更加契合校園場景,但在環境更加開放,人員相對復雜的城市市場的競爭中,摩拜單車競爭優勢更加明顯。目前隨著新產品的推出以及不斷的升級迭代,二者在產品和模式方面的差異正在逐漸縮小。4

多種盈利模式催生行業百億空間,盈利難仍是當前發展的最大阻礙。目前來看,共享單車的收入主要來自向用戶直接收入租車費,以北上廣深4 個一線城市平均15 萬輛和40 個二線及準二線城市平均8 萬輛單車估算,行業年租車費收入空間將超過50 億元。而廣告收入,押金以及車費儲值相關的金融服務,定制單車、增值服務收入以及針對政府的大數據服務和模式輸出等均有望構成共享單車企業的收入來源,行業空間有望達到百億量級。目前過高的單車生產成本、運營調度支出、人為及自然因素導致的單車損毀率三大因素導致共享單車品牌盈利困難,后續降低單車成本、提升運營效率、以及拓展多元增收渠道有望成為破除盈利魔咒的關鍵。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