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出生的張一鳴 ,在2005年從南開大學畢業后,至今參與創辦了 5 家公司,2013年,他先后入選《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的創業者”和《財富》“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業精英”,是目前國內互聯網行業最受關注的青年領袖之一。
2016年7月26日,艾瑞發布2016中國獨角獸企業估值榜單,今日頭條以92.3億美金的估值位列第 6。
張一鳴的成功中,他對人才的重視功不可沒。
張一鳴作為面試官,過去10年里,面試過小2000個年輕人,這些年輕人最初水平都差不多,但后來的發展差別非常大。
10年觀察,我遇到的優秀的年輕人都有這5大特質!
后來,我陸續加入到各種創業團隊。在這個過程中,我跟很多畢業生共處過,現在還和他們很多人保持聯系。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好和不好的情況。總結一下,這些優秀年輕人有哪些特質呢?
第一,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今天不太謙虛,我把自己當做正例,然后再說一個負例。我有個前同事,理論基礎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對網上的新技術、新工具都不去了解。所以他非常依賴別人。當他想要實現一個功能,他就需要有人幫他做后半部分,因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后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話,那么很多調試分析,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
第二,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比方說頭條最開始時,我跟大家講:我們要做1億的日啟動次數。(當然,現在不止1億了,我們現在的日啟動次數已經差不多5億。)很多人覺得,你這家小公司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所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嘗試。只有樂觀的人會相信,會愿意去嘗試。其實我加入酷訊時也是這樣。那家公司當時想做下一代搜索引擎(最后也沒有做成,只做了旅游的垂直搜索)。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我自己覺得很興奮。我確實沒有把握,也不知道怎么做,但當時就去學,就去看所有這些相關東西。我覺得最后也許不一定做成,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但這個過程也會很有幫助——只要你對事情的不確定性保持樂觀,你會更愿意去嘗試。
第三,不甘于平庸。我們在座各位,在同學中已經非常優秀了。但我想說,其實走向社會后,應該再設定更高的標準。我見到很多大學期間的同學、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我好。但10年過去,很多人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我覺得他應該能做得很好,但他卻沒有做到。
很多人畢業后,目標設定就不高了。我回顧了一下,發現有同事加入銀行IT部門:有的是畢業后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時間后加入。為什么我把這個跟“不甘于平庸”掛在一起呢?因為他們很多人加入,是為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當時有些機構有分房補助,可以購買經濟適用房。
后來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如果自己不甘于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話,其實不會為這些東西擔心:是否有北京戶口,是否能買上一套經濟適用房?
如果一個人一畢業,就把目標定在這兒:在北京市五環內買一個小兩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這上面,那么工作就會受到很大影響。他的行為會發生變化,不愿意冒風險。
比如我見到以前的朋友,他業余做一些兼職,獲取一些收入。那些兼職其實沒有什么技術含量,而且對本職工作有影響,既影響他的職業發展,也影響他的精神狀態。我問他為什么,他說,哎,快點出錢付個首付。我覺得他看起來是賺了,其實是虧的。
不甘于平庸很重要。我說不平庸,并不是專門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高。也許你前兩年變化得慢,但10年后再看,肯定會非常不一樣。
第四,不傲嬌,要能延遲滿足感。我在這里舉個反例:兩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年輕人,素質、技術都蠻不錯,也都挺有特點。我當時是他們的主管,發現他們在工作中deliver的情況始終不好。他們覺得其他同事比他們做得差,其實不是:他們確實可以算作在當時招的同事里面TOP 20%,但誤以為自己是TOP 1%。所以很多基礎一點的工作,比如要做一個調試工具,他就不愿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來都是資質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聰明、動手能力也強,但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嬌情緒。我覺得這和“不甘于平庸”不矛盾。“不甘于平庸”是你目標要設得很高,“不傲嬌”是你對現狀要踏實。
這2000個樣本當中,我見到很多我原來覺得很好的,其實沒有我想象中的發展好,我原來覺得不好的,其實超出我的預期。這里我也舉個例子:
當時我們有個做產品的同事,也是應屆生招進來,當時大家都覺得他不算特別聰明,就讓他做一些比較輔助的工作,統計一下數據啊做一下用戶反彈啊之類。但現在,他已經是一個十億美金公司的副總裁。
后來我想想,他的特點就是肯去做,負責任,從來不推諉,只要他有機會承擔的事情,他總盡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別好,但我們總是給他反饋。他去了那家公司后,從一個用戶量不到10萬的邊緣頻道負責起來,把這個頻道越做越好。由于這是一個邊緣頻道,沒有配備完整的團隊,所以他一個人承擔了很多職責,也得到了很多鍛煉。
第五,對重要的事情有判斷力。選什么專業、選什么公司、選什么職業、選什么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而左右。上面一些例子,也都涵蓋了這一點。比如當時很多人愿意去外企,不愿意去新興的公司。06、07年,很多師弟、師妹問我職業選擇,我都建議他們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軟。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出于短期考慮:外企可能名氣大、薪酬高一點。
雖然這個道理,大家都聽過很多遍。剛畢業時薪酬差三五千塊,真的可以忽略不計。短期薪酬差別并不重要。但實際上,能擺脫這個、能有判斷力的人,也不是特別多。
張一鳴 10 年感悟:
一、不斷為公司招攬牛逼人才是創始人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他曾為了挖角工程師親自勾搭兩個月。
張一鳴在拿到創業邦年度創業人物稱號發表演講時說: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招人。
作為一個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我花最多的時間一直在招聘上。我夜歸很晚的時候大部分原因是去見候選人,有時候甚至從下午聊到凌晨。我相信并不是每一個CEO都是好HR,但是我自己在努力做一個認真誠懇的HR。
今日頭條早期沒有什么資源,張一鳴曾為了挖一位微軟前資深工程師,像調查記者一樣了解對方。
張一鳴不斷打電話,打聽他的信息。初步了解情況以后,張一鳴想盡辦法加上對方的微博微信。他會偶爾點贊、評論互動,提升自己好感度。“前期信息收集越仔細,他越會覺得你對他的工作、公司環境乃至他那個部門的特點都如此了解,這樣你和他的對話就能產生共鳴,他對你的信任度會提高。”
好幾天的調查、兩個月的溝通,交成朋友再開始介紹自己的公司。最終,他在一家咖啡館成功邀請這位工程師加盟今日頭條。
“每次要做之前我都覺得挺累的,但是招到人了又會很興奮。”張一鳴說。
二、 舍得為人才和發展花錢,把公司搬到帝都中心、發住房補貼,讓員工遠離郊區。
張一鳴說:年輕人工作生活應該住在市中心,哪怕房子小一點,在市區有更多的活動和交流,下班之后也不需要浪費大好時光和寶貴經理擠地鐵。年紀輕輕不要著急在郊區,尤其房山、沙河、天通苑之類的遠郊定居,買了房網其實也建議搬到市區來。
張一鳴做了兩點:一是把公司搬倒了帝都中心知春路;二是給每個員工每月1500元的住房補貼,今日頭條每年在這方面的補助高達3000萬元。
“就近居住和加不加班沒關系,節省的時間用于健身讀書看電影也很好。”張一鳴稱。
三、 自省是創業路上的導師:適度、可管理的沮喪讓我保持清醒。
我很早以前就意識到,公司規模擴大了,CEO 角色也很容易就會陷入到一個不利的局面里——公司周圍很少有人能夠給自己提有效的要求和批評。
這時候創業者的自知、自制力和反省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能從輕微的意見和異常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并修正,就是一種慎獨。
這種氛圍下,創業者很容易會滋生出不自覺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會像病毒一樣影響、侵入我們的深入思考能力,這個時候引入適度、可管理的沮喪,反而能讓人保持清醒。
四、創業過程中做決策要三思而后行,三思的迭代要快。
這是張一鳴創業路上體會最深的感悟之一:
創業路上會有很多不確定性,讓我們決策時糾結猶豫,說好聽一點就是“三思”。
三思沒有問題,是人之常情,作為一個不那么激進的創業者,我也常有這種狀態。但用產品經理的話來講,三思后的迭代速度必須快。這也是一種創業必須要有的心態。
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我越來越傾向于把公司當做一個產品來看待:產品迭代要快,公司迭代也要快,畢竟這個社會給你的時間窗口其實是有限的。
把公司當做產品,提前設想好各個環節的迭代度,努力去做后你會發現,整個公司的迭代速度也會大大提升。
(全文完)來源:創業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