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美國肉雞養殖研究-從飼料到屠宰驅動(30頁)

美國肉雞養殖規模化四步走,實現從碎片化到一體化
美國肉雞養殖規模化始于二十世紀50 年代初,此后迅速推進,到二十一世紀初已基本形成穩定格局。從整個發展歷程來看總體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星火燎原(1940s-1950s):地理優勢孕育肉雞產業,合同化養殖漸成氣候,小散戶退出與規模化初步發展;第二階段:步步為營(1960s-1970s):價格風險促成縱向一體化推進;出欄量在6 萬羽以上的大規模養殖場不斷擴張,合同化養殖逐漸發展成熟;第三階段:兩極分化(1980s-1990s):養殖成本與效率難題使中等規模消失,養殖規模兩極分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消費偏好變化使得肉雞規模化得到更深入的發展;第四階段:格局漸穩(2000s-2010s):出欄增速放緩,產業規模化趨穩,規模化逐漸趨于穩定,產量穩中小幅波動。

美國肉雞產業規模化邏輯:從飼料到屠宰驅動的合同化演繹
美國肉雞產業規模化的驅動因素來自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在整個規模化歷程中,產業鏈整合主導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其一是處于上游飼料行業在50 年代的推動,其二是70 年代以后,處于中下游屠宰企業的整合。在早期肉雞產業已經具備較高水平的一體化程度,但事實上伴隨著不同時期產業鏈的縱向整合,規模化在不斷推進的同時,養殖戶與產業鏈主導者的合同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市場合同演變為生產合同,價格風險逐漸由養殖戶轉移到一體化主導企業上。泰森食品(Tyson Foods)的成長歷程是整個產業鏈自上而下變革的縮影,也從微觀層面印證了從飼料到屠宰加工驅動規模化這一過程。

美國肉雞歷史價格軌跡:供需、成本與通脹
整體上看,美國肉雞價格變動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1)二戰背景下的大幅波動階段。規模化早期受到大蕭條和二戰時期特殊配給制度及供需不匹配的影響,肉雞價格呈現先快速上漲及需求恢復后價格回落。2)成本和通脹推動雞肉價格拉升。規模化逐步啟動并加速的第二階段,價格波動幅度收窄,期間也受到整體經濟通貨膨脹、成本價格波動以及疫情等因素影響。3)通脹與規模化形成整體平穩上漲。第三階段肉雞產業規模化逐步穩定,肉雞價格穩定上升。

6 7 8 9 1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