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也近十年之癢,下個平臺是什么?
移動互聯網從2007 年蘋果推出iPhone 算起,已近“十年之癢”,業界和投資者紛紛布局下一個計算平臺。正如我們在《泡沫啟示錄:科技投資的勝者為王》中闡述,人們往往高估技術的短期影響而低估長期影響,每一次平臺輪替都會創造更大的財富,催生新的巨頭,但只有少數卓越公司可以成功跨越。我們無法確知下一個平臺是什么,但Blockchain、機器人/人工智能、VR/AR 和物聯網等皆有可能。
兩次寒冬后的爆發,巨頭依然站在食物鏈頂端
人工智能的概念從1956 年誕生至今,已經經歷了兩個春天和兩個經費枯竭的寒冬。近年來,隨著計算能力、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算法的運用,出現了爆發性發展,并廣泛與產業界融合。Alphabet、Facebook、百度等科技巨頭擁有投資、收購和招聘頂級人才的資金實力,更有推動AI 應用的用戶數據和場景,還受益于網絡效應,將依然站在食物鏈頂端。
AI+將成為普遍商業模式
從現在到2040 年將是狹義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并深入各行各業和消費者個人生活的階段。由AI 驅動的應用中,語音識別產業化最高,自動駕駛汽車和智能顧問處于炒作最高點,智能機器人、自然語言處理/生成和虛擬個人助手處于爬坡期。我們認為,自然語言處理/生成將開啟人機交互新界面,也是其他許多AI 應用的基礎,到2025 年市場規模達300 億美元。具有自我學習、互相學習并與人密切協作的智能機器人到2025 年將成為服務機器人的主要形式,也在工業機器人中占25%的市場份額,規模可達700 億美元。我們上調了自動駕駛汽車實現的時間表,并預計相關軟硬件市場規模到2025 年達1,500 億美元。Facebook M 等虛擬個人助手將越發全能,成為互聯網的最大入口,并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而具備預測和規劃功能的智能顧問則將在醫療、金融、法律等具備大量動態數據又需要為終端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的行業,帶來更大程度的效率提升,市場規模可達1,000 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