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共享經濟新時代-體系變革與商業模式重塑(28頁)

穩定高速的經濟增長模式面臨挑戰,傳統有供給創造需求的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傳統產業全面“去庫存”,建設活動下行時代,中國勞動力和生產成本的激增已經讓中國制造優勢不再,企業償債負擔較重,經濟發展在尋求突破口。與此同時,創新成為世界性熱詞,是整體性進步與國別間競爭的非零和博弈的基礎。創新已經從“中央控制”走向“民主經濟”,在對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全球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為了追隨持續的經濟機遇,創新被世界寄予厚望。創新的黃新時代與嚴峻的全球問題同時存在,共享經濟將成突破口。

共享精神存在已久,從早期信息層面的系統開源與UGC 模式到如今產品服務共享,未來將走向企業價值鏈的共享改造。供給引領需求的時代已逝,長尾需求成為普適需求,供給與需求的主導權已發生改變,供給創造需求慢慢轉變為圍繞滿足需求的動態及時匹配。當數字原住民成為市場中堅力量,商業范式的創新速度將成指數型變化。同時,老齡化帶來的人口紅利消失,資源危機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后工業時代的精神層面建設等等均要求經濟模式需要轉型變化。這是共享經濟的機遇,也將是共享文化的時代。

在資源盈余的背景下,共享經濟具有在互聯網技術下實現對資源的有效調配以滿足多方需求。從C 端的產品服務共享到B 端價值鏈上不同環節的職能共享,共享經濟是一種思維模式,改變對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價值判斷,將影響個人生活與企業生產,甚至影響這個經濟運行狀態。信用體系、支付環境、認證機構將成為共享經濟的基礎設施:應用場景+社交體系是搭建個人信用體系的關鍵環節;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支付與配合賬號體系下的積分系統是支付環境設計的核心;服務評價+多重監管體系是共享經濟閉環建設和走向成熟的保證。

共享經濟下,人際關系發生結構性改變,從產權觀念走向共享觀念。C 端圍繞個人的衣食住行用已經產多種共享形式,從租賃起源,走向再分配、共享,可以歸納為有償、無償以及眾籌模式。從最初適用性最高的產品和服務共享,共享的思維沿價值鏈向上遷移。在共享經濟模式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將被重寫,資產的所有權界限模糊與人力在不同職能間的分布會在企業內外部或不同環節的流動。從生產角度,共享經濟具有在專業化生產、在業余化生產的能力與可行性,以及在企業價值鏈上的不同環節職能共享上,企業的核心能力將被新的標準考量。

共享經濟的關鍵詞:場景、頻次、體驗機制、用戶營銷。流量紅利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精準場景的把握才是王道。依靠更加鮮活的場景、更強的社交關系、打造高頻的服務模式是共享經濟可行性的考量基礎。共享經濟更是有別于傳統經濟,消費者已經從價格敏感走向價值敏感,共享經濟的自身商業閉環必須依靠事后服務評價實現閉環和未來的引流。共享經濟模式下,創新需求是企業的努力方向,企業兼具教育用戶發現其需求的職能,亞文化的社群營銷可以作為突破口。

1 2 3 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