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工業互聯網-智造升級科技賦能主旋律(26頁)

工業互聯網連續三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以來政策頻發。今年以來工業互聯網相關政策頻發,2 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推動 5G 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3 月工信部發布《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4 月發改委發布推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行動的實施方案,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5 月《政府工作報告》再提“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連續三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對比2018/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工業互聯網的內容,我們認為“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的核心思想沒有改變,在關注重點上從“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到了“工業互聯網”全領域,也從側面反映了工業互聯網的地位提升。我們認為工業互聯網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載體,在疫情影響經濟發展和企業復工復產的背景下,工業互聯網建設更加迫在眉睫。當前工業互聯網相關政策持續發布,有望促使產業加快發展。

工業互聯網是 IT、OT、CT 技術的融合,有望轉變企業生產制造模式,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互聯網本質是 IT、CT、OT 技術的三重融合,通過 CT(通信技術)連接企業內外各類數據,實現工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數據打通,依托 IT(信息技術)針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并與 OT(生產管理技術)結合,使得過去生產制造過程中隱形的工藝和經驗能夠顯性化、數字化、可復用、可預測,最終形成工業經驗和機理模型的沉淀,賦能和改造傳統的工業體系,幫助企業多、快、好、省,創造更多價值。

從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 4.0 到《中國制造 2025》,工業互聯網一直是智能制造的重要載體。工業互聯網源于美國,2012 年由 GE 率先提出。隨后以 GE 為代表的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IIC)試圖依托其強大的 IT 技術打造工業互聯網的通用平臺。2013 年德國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工業 4.0”的概念,預計投資 2億歐元,推動以信息物理系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工業革命,試圖依靠強大制造業基礎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2015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 2025》,結合中國實際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促使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在這些政策的背后,工業互聯網作為智能制造的重要載體,始終占據著核心的地位。《中國制造 2025》中就已經提及,“促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因此,工業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是頂層政策的延續,也是制造業實現由大變強的關鍵環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