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智能制造-通往制造強國的新征途(49頁)

“中國制造2025”:開啟智能制造時代的新紀元。2015 年首次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其中提出了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主要包括: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 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中國制造2025”要推動的是智能化和信息化升級,而非僅僅實現自動化。智能制造將通過傳感、機器視覺等系統的應用,形成大數據的采集、反應和對未來的預測,在產品的開發和制造、產品的設計和制造、產品的質量和管理體系三方面形成有效閉環。

人口結構:我們預計2015-2025 年體力勞動適齡人口年均下降近1000 萬中國人口數量步入平穩增長期。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可發現:第一波人口高峰為1962-1973年,每年人口出生量在2500 萬以上;第二波人口高峰為1981-1997 年,六零后出生人口進入生育年齡后,迎來次高峰,每年出生人口在2000~2500 萬人左右;自1987 年以后,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2001 年后每年新增人口規模維持在1600 萬人左右,全國人口總數呈現溫和增長態勢。

勞力成本:工資水平將持續剛性上升。隨著體力勞動適齡人口下降,我們預計中國在未來將面臨體力勞動力短缺的狀況,制造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長,人力成本上升,人口紅利隨之消失。《人力資源發展報告》顯示2008年至2013 年,城市基層務工人員月平均工資從1340 元/月升至2609 元/月,五年翻了一倍,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基層務工人員月工資增幅更高。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制造業生產設備操作人員的工資已經超過行業的整體工資水平,2016 年制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是4.2 萬元/年,而生產人員的工資達到了將近4.7 萬元/年,比行業平均工資高出10%左右。由于成本增加,利潤變得稀薄,而匯率的波動又增加了額外的風險。回顧過去幾年,不管是長三角還是珠三角,大批的制造企業倒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