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統一便利店深度研究(30頁)

臺灣便利店發展成熟,增速及創新持續領跑

業態占比提升,增速領先行業便利店為臺灣商品零售業重要組成部分,增速領跑綜合商品零售業。2014 年,便利店、百貨、超級市場、量販在臺灣綜合商品零售總額中占比分別為26%、28%、15%和16%,且便利店占比逐年提升。2014 年便利店市場規模達新臺幣2892 億元,1999-2014 年復合增速6.6%,高于綜合商品零售業整體復合增速4.7%,增速領先于行業。

臺灣電商興起時,便利店行業已初具規模。臺灣電商起源于90 年代,以博客來(1995)、PChome(1998)的成立為代表。而90 年代正值便利店業態的快速成長期,統一超商已在1996 年率先完成全臺布局,行業發展初具規模。2014 年,臺灣網購市場交易規模達新臺幣8833 億元,同比增長15%,增速領先實體,占社零比重約6%;網購市場以B2C 為主,占比60%。

從集中度來看,臺灣電商市場集中度較低,實體龍頭企業規模領先于大部分電商企業。雅虎奇摩、網家、MoMo 購物網、商店街為臺灣代表性電商企業,我們選取已上市的網家(臺灣B2C 電商排名第二)、商店街兩家電商企業,與臺灣代表性便利店、百貨兩類實體企業營收規模進行對比,最大的便利店統一超商合并營收規模超新臺幣2000 億(統一超商便利店業務營收亦超千億元),遠東百貨和全家便利店約500 億元,而電商龍頭企業營收規模多在百億級別,可見電商市場相對分散,集中度較低。

行業趨于飽和,市場集中度高

臺灣便利店起源于 1980 年,統一超商率先將7-ELEVEN 便利店引入市場。1988 年,臺灣人均收入開始超過6000 美元,“便利和時效”逐漸成為消費者的新消費訴求,除統一超商以外的便利店企業在這一時期陸續入場。1993 年,臺灣人均收入突破1 萬美元,便利店進入快速發展期,門店數量扶搖直上,全臺便利店數量突破9000 家;從2009年起,在16 年高速成長期過后,行業外延擴張速度放緩,行業開始趨于飽和。便利店企業開始積極尋求品類與服務創新,展開差異化競爭。

目前,臺灣便利店業態進入成熟期,市場集中度高,排名前二的便利店公司市占率近80%。行業龍頭統一超商(臺灣7-ELEVEN)門店逾5000 家,市場份額近50%,排名第二的全家,門店近3000 家,市占率達29%。截止2014 年底,全臺便利店數量超過一萬家,平均約2300 人擁有一家便利店,為世界上便利店密度最高的地區。

1 2 3 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