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五步解密高深的投行思維

有一篇投行思維的文章在網上熱傳,這篇文章本是和君集團資本合伙人孫峰在2008年的一篇舊文,文章中闡述要做資源配置者,需要進行投行思維訓練,只有在實踐中不斷訓練投行思維,才有可能理解投行思維的意義和本質。



投行思維的意義——要做資源配置者


1、世界上有三類人:

第一,資源所有者。其實,資源是誰的不重要,關鍵要有資源配置權。

第二,資源配置者。在人類物質生產生活中,從事資源的投入-整合-運營-產出工作,或稱資源玩家。

第三,資源出賣者。這類人本身就是被配置的資源或資源載體。


2、這個世界,看透本質的人,都是在玩資源配置的。

政治家沒有本錢,卻可以動用全國資源,甚至影響全球資源流向;金融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運用少量資本,就可以借助金融體系支配大量別人的資產。所以,資源名義上都是人民的,實際上都是資源配置者的。看一個人能量多大,關鍵是他能配置多少資源。

投行思維的本質——宏觀資源配置


1、概念(動態角度)——引導資源投向:從國家、產業、到企業。

資源配置,個人理解為推動資源投向最有配置效率(利潤率)的地方。空間上,表現為引導資源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國家和地區、最有效率的產業、最有效率的企業、最有效率的項目、最有效率的個人。按先生的話說,資本逐利,資本圍繞資本增值率而流動,資本使用效率牽引著資本形成。投行思維的本質是宏觀資源配置(國家、產業、地區、企業)。項目、個人等微觀領域資源配置則是運營層面的事情。


2、精髓(靜態角度)——結構重組

投行思維的精髓是結構重組。結構重組,即對資源的種類、數量等時空分布進行調整,產生由“石墨”到“金剛石”的增值效果。宏觀重組,是全社會范圍內進行的資源重組,比如國有經濟重組;中觀重組,是某行業或區域內部的資源重組,比如電力行業整合、上海地區資產重組;微觀重組,是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資產重組,即投行業務中的并購重組。

五大要素


1)金子——可以取得豐厚資本回報的價值洼地

2)地圖——取得豐厚回報的操作方法

3)自行車——金融技術、牽線搭橋等中介服務

4)你——客戶或戰略合作伙伴

5)我——投資銀行家

兩種結構


1)中介服務結構

即:我知道哪有金子,知道路(地圖),忽悠你過去搶,賣給你地圖和自行車。

比如,投行家會為客戶描繪產業整合后的美好藍圖,鼓動客戶實施并購戰略,并為其設計交易結構,提供私募融資服務。


2)投資控股結構

即:我知道哪有金子,知道路(地圖),忽悠你跟著我,給我自行車,我騎著去搶,分給你一點。

比如,一個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設計了一個宏偉的商業模型和實施路徑后,便開始尋找能提供局部資源的各類合作伙伴(公司或個人),并說服其加入自己的隊伍,項目成功后,給其分成。

四大能力


1、畫圖能力(目標+路徑+時點)

優秀的投行家,編故事的能力極強,這是其核心競爭力。通過描繪一幅遠方美景,告訴人們哪里可以投資成功,如何操作可以實現,在什么時候出手。最終效果是,使人心向往之,甘愿出錢賣力。


2、協調能力

并購項目,投行家作為總協調人,需要打理好與監管部門、地方ZF、并購方、目標方、會計師事務所、律所、資產評估機構等各方關系,確保萬無一失;具備投行思維、操盤投資控股公司的老總,對于每一步獲取什么資源,相處到什么程度等,均能夠做到掌控自如。


3、表達能力(文案+口頭)

如何把故事講的動聽,讓對方樂于接受,是一門藝術。與ZF打交道,需要站在官方的立場,使用公文式的規范語言表達;與大型外資公司打交道,需要使用國際標準,通用語言表達;與性情豪放的民企老總,江湖大佬打交道,需要比他還江湖……總之,寫文案,口頭溝通,需要因人而異,長袖善舞。


4、金融能力

投行思維最終要體現在行動上。系統的資本經營意識、嫻熟的并購技術、扎實的財務、法律知識,是投資銀行家展現投行思維的必備基礎。

投行思維的訓練


思維方式,是一種長久的習慣,投行思維亦是如此。只有在實踐中不斷訓練投行思維,才有可能理解到位。具體而言,可以先從結構重組的微觀角度入手,投身投資銀行并購業務,縱橫捭闔,或者打造投資控股公司,親自控局,不斷積累實戰經驗,歸納各種操作模式,把握人性冷暖,努力做到收放自如。如果這一層面的事情做得游刃有余,又有使命感與好心情,可以切入結構重組的中觀、乃至宏觀領域,將投行思維發揚光大,致力于提升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造福一方水土,善待百姓蒼生。

(本文作者:孫峰? ?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壇觀點)

 

分享到:

發表評論

沙發空缺中,還不快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