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可能是因為近來有網金寶、科迅網等平臺相繼跑路,網貸行業又被放到了輿論風口。一直以來,P2P行業的前景有人看好有人不抱信心。甚至有業內人士提出,未來95%的P2P公司都會死掉。那P2P究竟會有多少種死法呢?對于P2P的創業者們來說,也許知道了可能的死法,才能在日后的運營中避免踩上地雷。
近來網金寶、科訊網的跑路,又讓好不容易平靜了一段時間的P2P行業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拍拍貸CEO張俊甚至稱未來95%的P2P公司都會死掉。
眾所周知,在互聯網界,贏家通吃,活下來、能夠活得好的往往只有行業龍頭,對于目前如此分散的網貸行業,重新整合是必經之路,創業者即便并未抱著“撈一票走人”的想法,也有可能日后黯然下場。
那么P2P會有多少種死法呢?對于P2P的創業者們來說,也許知道了可能的死法,才能在日后的運營中避免踩上地雷,有時候哀兵可能必勝。
1、 監管猝死
中國金融高層曾經在多個場合指出P2P的四條紅線,就是“不提供擔保、不自融、不搞資金池、不非法集資”,對此融道網創始人&CEO周漢認為,前面三條,P2P平臺從技術和運營上面都不難做到,而“非法集資”則是一個“口袋罪”,雖然有個人吸收30人以上20萬元以上、單位吸收100萬元、150萬人等的量型標準,但是構成要件仍然讓人防不勝防:“(一)未經有關監管部門依法批準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二)是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短信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四)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P2P們想不中槍也難。
記得去年有個小游戲《100種蠢蠢的死法》,玩家可以想盡奇葩辦法把游戲中那只綠色的小怪獸弄死。而在現實生活中,如果P2P不斷出現害群之馬,造成了影響更大的群體性事件,只要一收緊非法集資罪的這個“口袋”,不管是否誠信經營,都會被收入囊中。
周漢指出,即便不是這種暴風驟雨運動式的整治,而是出臺各種監管細則,對注冊資本數量、風險撥備甚至存準率、人員結構、運營管理提出更加明確的要求,小平臺難以為繼是意料中的事——當年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一出手,小平臺紛紛倒閉,只留下Lendingclub和Prosper兩家獨大,甚至連Zopa也因為法務成本過高而放棄了美國市場。
2、成本累死
雖然號稱互聯網金融,但是中國的P2P卻普遍有很重的線下部隊。一方面是為了吸引投資人,需要一支線下理財團隊,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尋找借款人并進行信用調查。這造成了P2P平臺的人員臃腫,人力成本過高。國外P2P平臺由于直接對接完善的征信系統,交易量上億美元的P2P公司的員工大多只有10名員工左右,而在中國同等規模的P2P沒有數百人是下不來的。
雖然在企業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擁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后,投資端可以依靠線上的口碑效應和資金渠道,線下不用另行設置,如5月7日,人人友信就解散了位于天津和上海的財富管理中心,;同理借款人資源,也可以進行渠道合作,如點融網就如融道網合作,由后者批量向前者推送客戶;2012年,線下業務規模已達百億的宜信,也推出純線上的宜人貸。但是信用體系缺失的軟肋,仍然讓P2P無法甩掉線下審核的人員包袱。
但是純線上就一定成本低嗎?從目前來看,即使是純線上的拍拍貸,人員數量也超過了300人,而它去年的業務量也不過10億左右,如果按拍拍貸的收費模式:向借入者收取本金2%(借款期限6個月以下)或4%(6個月以上)的服務費,平均3%的服務費率來算,3000萬收入也僅夠人員發工資的——何況互聯網金融已經造成了從業人員的薪資泡沫,人員成本不菲。
而根據網貸之家統計,另一家知名P2P公司點融網今年4月成交額約為2900萬元,標的數為338個,而點融網的人員也已經達到400多人,點融網的收費標準為:審批費1.5%-2%,管理費2% ,再向出資人收取利息的10%,以綜合費率4%來計,收入與支出也是不成正比的。
根據融道網的統計,雖然對于絕大多數民營、尚未形成品牌效應的P2P平臺來說,支付給投資人的利息正在不斷下降,已經從前幾年的20%下降至15-18%左右,但是比銀行系P2P(招行5.6%-6.1%)、國有背景P2P(開鑫貸8%-10%、陸金所8%左右),資金成本還是高出一大截,支付給理財團隊和業務團隊的提成也更高。
3、錢燒光死
金融業的屬性,使得P2P不能像其它互聯網創業公司可以艱苦創業,而是從一開始就必須注意公司的品牌塑造、實力和公信力展現,以取得客戶尤其是投資者的信任,因此,高檔的辦公場所、過硬的網站技術、豪華的運營和管理團隊都是“標準配置”;在市場推廣上,雖然不像電商、團購網站那樣可以大做平面廣告,但是網絡廣告也是耗資甚巨。
當然,對于人人貸、拍拍貸、有利網等拿到千萬級美元風投的P2P平臺來說,或者背靠財大氣粗的平安集團的陸金所、國有股東背景、客戶來源穩定的開鑫貸、金開貸等,都可以憑著雄厚的財力支持,“先燒錢圈地、再考慮賺錢”,在一段時間內“策略性虧損”,但是風投或股東的錢總會有燒光的一天。另外,風投在入資時,往往會提出業績的對賭條件,如果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創始人被投資人“反客為主”甚至掃地出門的事情也不鮮見。
4、壞賬拖死
2011年7月21日宣布關閉的哈哈貸,是國內P2P首次公開折戟,還引發央行發布了《關于人人貸有關風險提示的通知》,但當時哈哈貸的倒閉正是由于要做“中國最嚴謹的網絡借貸平臺”,以至于業務量不夠而導致的;而目前處于圈地運動階段的P2P們則正好相反,雖然對外聲稱的壞賬率都只有1%左右,如人人貸公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的壞賬率僅為0.6%,拍拍貸在1.52%,但是實際逾期率要高很多,因為目前許多P2P平臺都有催收團隊,逾期貸款減去催收回款才是壞賬。
融道網創始人CEO周漢表示,銀行在貸款利率6-10%、對借款人的資質審核非常嚴格并要求抵押或擔保的情況下,而且還包括了大企業貸款業務的情況下,平均壞賬率也只控制在1%左右。而工商銀行[0.00% 資金 研報]董事長姜建清也稱,隨著向小企業和家庭等高風險群體增加放貸,工行貸款不良率也在上升。而這兩類客戶恰恰就是P2P的客戶,P2P又是如何在貸款成本高達24%的情況下,做到和銀行相同的壞賬率呢?
宜信CEO唐寧曾經聲稱的壞賬率在2-3%,而2012年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更是顯示壞賬率僅為0.7968%,但是事實是,從4月份起宜信被曝投資東北地區的房地產項目出現8億元貸款壞賬,宜信即使申請資產保全,也很難追回全部欠款,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宜信前員工透露在某些地方宜信的壞賬率更是高達15%左右。
5、擠兌枉死
而在中國房地產價格進入下行通道、經濟持續不景氣的情況下,不管是銀行還是P2P的壞賬率都將不斷提高,這種系統性風險單個P2P很難抵御。
而與銀行暫時還有隱形國家信用擔保,暫時不會發生擠兌相比,P2P發生這類風險的可能性將會更大,尤其是從去年下半年以來,P2P平臺屢屢發生倒閉、跑路事件,對于一些合法經營的P2P平臺,也會產生諸多不利的影響,使它們成為這些不良平臺的陪葬。
6、大魚吃掉
最后一種,也許是一種比較體面的“死法”,那就是被其它的金融機構、較大的P2P平臺并購。
隨著銀行進軍P2P,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如小貸公司、擔保公司,以及其它行業巨頭等對這個領域躍躍欲試,由于他們本身并無互聯網金融經驗,從無到有打造一個可能延誤戰機,因此收購一個現成的平臺或管理團隊也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對于創業者來說,如果能夠保留原有的品牌和團隊,那就不是死而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