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36kr發表了一篇名為《裂變中的VC業——VC行業正在發生什么變化?》的文章;文章的內容描述了VC行業正在經歷的一些變化,比如扁平化、垂直化、早期化。以此同時前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黃勝利的一篇《眾籌必將取代精英投資》也在我的朋友圈內被瘋狂轉發。
黃總覺得VC行業已經太久沒有變革,精英化的類游牧方式的傳統VC投資已經過時,眾籌才是未來。
知乎上也有網友提了這樣一個問題:
如何看待股權眾籌模式未來對風險投資行業的影響?VC的發展趨勢必然是垂直化和早期化嗎?
1、類似于“AngelList”和“大家投”這樣的股權眾籌模式是否會對中國現在的VC業產生沖擊?
2、VC的發展趨勢必定是垂直化嗎?就像電商細分趨勢一樣,VC各自的投資行業也會細分和專業嗎?
3、現在的傳統VC未來會天使化還是PE化呢?
我當時的回復是:
“暫時不寫太多;先貼我一同行朋友的一段朋友圈內容:
現在有些所謂的眾籌平臺,拿投資機構大半年前看過的垃圾項目,不做任何的篩選和盡調,融資金額翻幾倍,出讓股份降一半,包裝包裝就直接丟上來眾籌。為了賺點融資顧問費真的費盡苦心。真的極力鄙視這樣的行為,做一個有行業操守,職業道德的人。不要讓眾籌變成了眾愁。”
后來黃勝利黃總也親自回答了問題,其回答內容完全是針對我上面的這個轉述,他的回答是:
“我想請問幾個問題:
1)當年大家追捧過的、認為很牛的項目,現在有多少還很牛?有多少還在?
2)當年大家pass的項目是否存在現在很牛的?如果前兩個問題都是否定的答案,就別輕易說哪個項目牛,哪個項目垃圾。
3)如果真的是垃圾項目,跑到眾籌平臺上就能籌得到么?給個參考數據:某國外眾籌平臺,每月上10,000個項目,其中9,000個項目一分錢融不到,這意味著什么呢?老百姓的群體智慧是有判斷力的。
4)關于估值,我猜對應二級市場就是股價/市值吧,股價/市值是大眾意愿形成的,還是個別投資人形成?如果是大眾形成的,通過眾籌如果真的融到了,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5)同一個項目,不同的VC給的價格相差2倍甚至3倍,少見么?如果不少見,眾籌籌到了,有什么好奇怪呢?”
至此,我覺得有必要再寫點東西,所以有了下面的內容:
我先正面回答樓主的問題:
1. 類似于“AngelList”和“大家投”這樣的股權眾籌模式是否會對中國現在的VC業產生沖擊?
會,但短期內看沖擊效果有限;
因為一個行業成熟之后必然會有新興的“生產方式”來沖擊原有已經固化的傳統模式,所以一定會有沖擊;但這個沖擊的效果有多大?多長時間達到?以及新興的模式與傳統模式的比率分配怎么樣現在還不好說。
現在這個時點類似的股權眾籌平臺國內已經有很多,IT桔子在眾籌合投TAG下的公司已經有30家。這些平臺上肯定有項目會融到錢,也肯定有平臺會活下來,但說到對現有VC行業的沖擊還為時尚早。
2. VC的發展趨勢必定是垂直化嗎?就像電商細分趨勢一樣,VC各自的投資行業也會細分和專業嗎?
我基本上同意個觀點,但僅限于TMT行業;不過細分這件事情并不是0和1,就好比京東之前是從3C品類做起,到今天不也什么都做了?
VC也一樣,必然會有分工明確的基金,也會有分工不那么明確的基金,甚至也一直會有基本不分工的基金,幾種形態都會并存下去;說直白點,大家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但從概率上看,分工比較明確的基金被淘汰的幾率會低于其他類型的基金,但低多少,以及多久能看到結果沒人知道。
3. 現在的傳統VC未來會天使化還是PE化呢?
這個邏輯和問題2一樣,每家基金都會有自己的活法,如果傳統的方式活不下去自然會被市場淘汰。
黃總在之前那篇文章中所列舉的所有關于現有VC行業的問題、弊病,我完全同意,黃總和VC這個行業打交道這么多年,對VC理解程度可以說比任何人都深。
但,對我要說“但”,股權眾籌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這個觀點我覺得還有待商榷。
簡單講我覺得黃總說的VC行業的“病”都對,但治病的“藥”未必是眾籌。
說個故事,之前Oculus在美國眾籌平臺Kickstarter上眾籌,9500多名個人用戶給Oculus籌集了240萬美金;再后來不久Oculus被Facebook以20億美金的價格收購了。
這時候有這樣一種聲音出現了:“那些最早支持Oculus的用戶其實可以算作是Oculus的天使投資人,但他們在收購中沒有獲益,這個合理么?或者說公平么?”
一些人稱Kickstarter應當向他們支付整個交易金額的1%——雖然Kickstarter明確禁止公司向項目支持者支付股票或財務回報。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在研討放松對眾籌平臺的監管,個人或許很快就能從Kickstarter一類的投資中獲得股份。
至此,我們開始更多的考慮一個新的概念:股權眾籌;
即在眾籌平臺上,交易標的表面上看依然是項目,但買家購買的已經不是項目所生產的具體某個產品,而是公司的股份,買家自身也開始需要一定的門檻(比如資金量、比如行業地位、比如風險承受能力,比如其他什么……)
所以整個眾籌平臺的交易流程變得“嚴肅”和“謹慎”了;如果我們把股權眾籌平臺看作是一個交易平臺,那么我們可以用一些通用的標準去衡量這個平臺,比如:
1、買方/用戶哪里來,獲取成本如何?
2、交易物哪里來,獲取成本如何?
3、交易最后實現的成本/難易度/時間長度是怎么樣的?
4、交易頻率是怎么樣的?
5、交易額度是怎么樣的?
6、平臺本身的毛利水平?
7、平臺的邊界在哪里?
(封閉審核還是完全開放自由?如果交易出現問題平臺是否承擔責任,承擔什么級別的責任?
我們用這些標準去看現在的這些眾籌平臺(當然也包括黃總的摩點網),每個平臺在我上面所列的每個標準上的得分都會不同,有人高有人低。
這也是一個行業應該有的態勢,即有行業領先者,有跟隨者,有被淘汰的……只不過今天這個時點這個細分類目還屬于非常早的階段,暫時大家之間的區別或者說差距并沒有那么大。
黃總新創立的眾籌平臺從游戲出發我覺得是合理的,這個合理的是從黃總之前多年的經驗/資源積累以及項目初期執行節奏的角度考量的,非常合理。
我絲毫不懷疑有游戲項目會在黃總的平臺上獲得不錯的投資,但同時我也絲毫不懷疑今天這個時點還在認真、專注看游戲項目的各家基金也會投到很多不錯的團隊。
說得直白一點:
VC現在做的事情是投資案子,案子退出賺錢;
新興的股權眾籌平臺做的事情是找到好項目、找到適合的投資人、設置合理的投資機制,進而促成交易。
VC第一標準是退出,而股權眾籌是實現交易(至少一段時間內是)。
股權眾籌看上去很簡單,但這個事情不是誰都做得來的,沒點資源和背景項目冷啟動都是難事……(據我了解現在已經上線的一些股權眾籌平臺已經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轉自@莊明浩)
發表評論
沙發空缺中,還不快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