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不喜歡操作別人資金的人而言,做一名職業交易者也是很好的出路,一樣可以獨善其身,一樣可以大有作為。一般來說,做一名職業交易者是出于以下五點需要:
1)是性格、志向、財富結合的需要。
人活20年,必然形成了自己的個性,也必然開始有自己的愛好和追求方向。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開公司當老板,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政客或商人,有些有悟性和有 追求的人,往往會走上科研的道路,他們的成功不在仕途,不在商道,而在科研。這樣的代表者有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工程師,等等。有人說做短線交易的是 藝術家,需要靈感和盤感,做長線交易的是工程師,需要毅力和耐力,其實這說明職業交易者就像科研工作者,只有厚積薄發才能有所成就。但是搞藝術或科研的 人,往往無法積累巨額財富,而職業交易者則可以將這兩者很好的結合起來,使交易者德才兼備、名利雙收。如果你勤奮上進,善于專研分析,有一定的魄力和定 力,但又不善于交際,做不到心狠手黑,那么與電腦和資料為伍,徜徉在資本市場也一樣可以獨善其身,大有作為。
2)是經濟自由和人身自由的需要。
人生來就是在為自由而奮斗,整個社會也不例外。但是在如今的商業社會,人們若想獲得自由則必須先過經濟這一關。沒有物質基礎,精神享受就像空中樓閣,沒有 經濟基礎,個人獨立就似一句口號。有多少錢才算自由呢?這要看個人的夢想有多大。2007年,全球業績最好的對沖基金經理人約翰·保爾森獲得的年收入為 37億美元,遠遠超過世界上任何一位職業經理人和體育明星,這樣的高收入者,幾乎富可敵國了,這已不是其實現經濟自由的需要,而是實現人生價值和人生目標 的需要。但是,幾乎所有的打工者都沒有多少人身自由,下屬、老板、公司、目標、任務、城市等,常常限制了他的身心自由;而對于職業交易者來說,有一些人卻 會成為例外,因為只要一部手機或一個上網本,他就可以在世界絕大多數地方進行交易,而每段時期的工作量也往往非常有限。
3)是求知悟道和超越自我的需要。
人一生下來時往往只有動物性而沒有人性,所謂人性就是人的社會性,是后天人類所灌輸的,也有部分是通過基因遺傳的。我們出生后,會有父母傳授我們基本的生 活常識,而后由老師教給我們基本的技能知識,再后來會由社會以獎懲的方式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法則。但是,我們的父母是否育才有方?我們的老師是否 一心一意?我們的社會是否急功近利?我們自己的身心是否只講好惡而不講道理?“道”即事物規律,“理”即運作原理,這一切我們究竟又懂多少?倘若連道理都 不懂,談何超越自我、實現人生價值?職業交易者首先當求知,知道股市運作規律、市場運行機制、市場主體及其盈利之道、自身問題、交易策略等等;而后再修 行,給自己的交易行為制定一套準則和紀律,給自己的經營目標制定一套可操作方案,等等。如此,你的人生才可能趨于圓滿。
4)是在證券市場中生存下來的需要。
剛進入證券市場時,絕大多數股民會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不良態度和作風帶入了資本市場,把自己在工作中懶散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帶進投資場所。比如,不喜歡學 習,不喜歡思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投機取巧,懶惰僥幸,等等。而職業交易者則對投資和投機有著清醒的認識,能夠一貫遵從客觀的市場規律,勤奮鉆研,善 于納諫,有著嚴格的紀律性和資金管理要求。他們白天看盤、晚上分析、平時學習、偶然郊游,所有的工作重心都以交易為轉移,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著良好 的心理素質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可見,股民和職業交易者同臺較量,孰贏孰輸,已是昭昭然。
5)是邁向證券操盤手的必經之路。
萬丈高樓不能憑空起,千里之行也必始于足下。對于有志成為證券操盤手的人而言,第一步就是要成為職業交易者。職業等于專業和紀律,也是知行合一的體現。非 如此,一座大廈是建立不起來的,即使僥幸建起,也往往會在最后把你壓倒。證券操盤手可以做幾十年,那么職業交易者的經歷應該有多久呢?一般來說,最少是兩 年,最好是經歷一個完整的牛、熊市。即使是有專門的師傅作全日制指導,職業交易者的打底階段也不應該少于4個月,之后,即是交易者自行交易和完善的過程 (需要完善的是交易理念和交易系統,需要修正的是隨資金逐漸增大時所采取的操作方法)。
摘自–《證券交易之道》
發表評論
沙發空缺中,還不快搶~